近日,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暫停審批、合資合作新政出爐在汽車圈引發熱議。一時間,汽車產業相關政策應如何調整撲朔迷離,政策引導會指向何方也再次被關注。而前不久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最新一項指導政策,能否從中窺見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日前,《中國汽車報》獨家專訪了工信部產業政策司產業協調處原副巡視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副秘書長李萬里,這位曾經主導、參與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制定的專家,對《規劃》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規劃》對我國汽車產業的管理有了全新突破,我國汽車產業正在向更加開放的市場化方向積極邁進。李萬里表示,安全可控、“汽車+”、中國品牌建設、協同發展是《規劃》的核心內容,也是未來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政府的管理方向。
關鍵詞:安全可控
汽車安全關乎國家安全
“《規劃》著重提出全產業鏈安全可控,在目標和重點任務中有5處關于安全可控的描述,而在之前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未曾如此明確提及過。另外,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完善內外資投資管理制度,有序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這說明我國汽車產業對安全的認識,已從嚴控整車尤其是轎車產品股比,轉為與整車相關的產業鏈的安全可控方面了。”李萬里認為,這種安全可控主要包括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供應體系、信息化體系、裝備制造業及物流設備,也包括產業鏈下游的銷售、服務以及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對于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李萬里認為,首先,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政治、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有了一定積累。在汽車領域,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生產和消費國,生產制造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支撐我們有自信有序放開股比,讓內外資在國內、國際的大市場上公平競爭。同時,“有序放開股比”既是我國發展“一帶一路”所需,也是中國建設“市場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其次,產業安全有了新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國家安全時,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安全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突出抓好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土安全、社會安全、網絡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工作。汽車業面臨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變革,在發生深刻變革的過程中,不僅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當汽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信息化、智能化的平臺、依托和支撐,負載大量信息時,還會涉及到網絡信息安全,進而涉及全局安全,確保全產業鏈“安全可控”就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未來,汽車產業將是構成網絡安全的重要一環,我們一定要把汽車的安全可控放到關系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認識,做好相關工作,才能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李萬里強調。
關鍵詞:“汽車+”
車企應“以我為主”擁抱互聯網
“過去幾年業內關于互聯網+汽車,還是汽車+互聯網的爭論比較多,甚至有人擔心,汽車會被互聯網顛覆。《規劃》在重點任務中講到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節能汽車要加速跨界融合,構建新型產業生態的任務時,明確提出‘汽車+’跨界融合工程的理念,而不是通常的‘互聯網+’。這種說法再次明確汽車產業的地位與作用,體現產業鏈升級再造過程中汽車產業屬性和方式的‘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李萬里表示,“汽車+”明確汽車在未來的產業變革中仍將處于主體地位,車企要“以我為主”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如何理解“汽車+”?“我認為,未來‘汽車+’時代,不變的是屬性,改變的是方式。”李萬里分析,首先,汽車產品屬性不變。即使將信息化、智能化加到汽車產品上,它仍然是被人們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產品屬性并沒有發生改變;其次,汽車產業屬性不變。汽車業供應鏈上下游的供應層級和供應商數量可能會有所減少,但制造基礎、管理邏輯、基本規律沒有根本性改變;再次,汽車的社會責任屬性不變。對于汽車產品安全與質量的要求不但不會變,甚至可能更高;最后,汽車在社會經濟及各產業所處地位的屬性不變。汽車工業自誕生以來,在制造業中始終是先導型產業。進入工業4.0時代,汽車仍然是拉動社會經濟的主要動力,將繼續保持制造業中先導型產業的地位。
在不變的屬性前提下提升汽車制造水平的同時,方式的改變將推進“汽車+”的大幅跨越。李萬里認為,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產品使用方式的改變,汽車產品或將從市場終端變為公共基礎設施。同時,汽車產業運行方式將發生很大的改變。“汽車產業形態將從制造業轉為制造+服務產業,企業需不斷擴展服務領域,從一次性獲利到持續盈利,從汽車制造商到出行服務商轉變。”李萬里表示,“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屬性,將不斷豐富共享經濟的經營理念和運行方式。
伴隨著股比管理的放開,市場競爭的更加開放,汽車產業的利益分配與控制方式的改變,資本運作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利益分配與實際控制力將逐步分離。李萬里認為,這些變與不變都將在“汽車+”的舞臺上展示給世人。
關鍵詞:中國品牌
制定考核機制保證品牌質量
《規劃》在重點任務中第一次以“中國品牌”替代以往文件中“自主品牌”的描述,李萬里認為,使用“中國品牌”是要避免被標記“狹隘民族主義”的標簽,繼而影響中國推動全球化融合的大趨勢。
“中國品牌首次作為國家戰略被明確,這將為推動我國汽車品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李萬里告訴記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使用自主品牌而非中國品牌,這個詞多少帶有民族主義自我封閉的色彩。“我們要有建設、宣揚中國品牌的勇氣,要理直氣壯地建設屬于中國的中國品牌。”李萬里認為,建設中國品牌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汽車人要像高鐵、飛機等行業那樣,積極做好中國品牌建設,中國品牌建設是發展中國汽車業智能化的必由之路。
不過,李萬里強調,當前進行中國品牌建設,關鍵是要明確考核標準,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稱之為中國品牌,要明確產品標準及實現路徑,保證中國品牌的質量,形成影響力。要體現建設內涵,讓我國汽車產業中出現真正叫得響的中國品牌,從而推動汽車強國的構建。“我建議從至少以下十個方面對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進行考核:規模銷售中國品牌的實力、提升中國品牌市場份額的能力、單一品牌平臺銷量優勢的能力、轉型重構的能力、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凝聚各路精英的能力、體制機制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能力等。”李萬里說。
關鍵詞:協同發展
實現汽車強國必須“集體抱團”
協同發展的理念在《規劃》基本原則及重點任務等章節中被多處反復提到,是《規劃》的重點和核心。李萬里表示,這表明我國將以“協調發展”為主要路徑,至少是在2025年之前,要以“集體抱團”的方式實現與眾不同的創新過程。他分析,從技術層面看,汽車行業正面臨的深刻變革,是來自信息技術、通訊技術、人工智能等各領域技術的融合,只有協同才能實現真正的變革。同時,這場變革需要來自產業內外、國際國內的協同才能推進,包括體制機制的融合,都需要協同、包容發展。
不過,“協同發展不是一團和氣,不是一邊倒。”李萬里強調,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相輔相成,漸入佳境是協同發展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