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6月5日起,上市公司國電電力、中國神華雙雙停牌,引發市場對二者重組的種種猜測。
猜測并非空穴來風。在6月2日國資委舉行的國企改革吹風會上,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向媒體介紹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彭華崗指出,下一步,國資委將繼續推進中央企業集團層面重組,穩妥推進煤電、重型裝備制造、鋼鐵等領域重組。這預示著,煤電成為未來央企重組的重點。
“合并同類項” 增強競爭力
根據國電電力、中國神華兩家公司分別發布的公告,停牌原因均為其控股股東擬籌劃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項。截至記者發稿時,上述兩央企雖尚未有進一步動作,但是市場對二者重組整合的猜測卻愈演愈烈。
事實上,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就曾表示,從央企層面看,有的一個企業有幾十個專業,有的一個專業又有很多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所以,圍繞凝聚力量、結構調整,在鋼鐵、煤炭、重型裝備、火電等方面,不重組肯定是不行的。
對于煤電領域重組成為改革“重頭戲”,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102家央企中擁有發電業務的能源類企業有12家,相對于鋼鐵等行業,電力行業央企數量最多,行業集中度提升空間較大,整合預期強烈。
煤電重組背后,是持續多年的“煤電頂牛”。
2012年下半年開始,煤價持續下滑,燃煤電廠效益逐步增加。進入2016年,隨著煤炭去產能等措施的實施,煤價止跌回升,燃煤電廠業績明顯下滑。2016年,五大電力集團中,除國電電力外,其余四家電力集團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均出現營收和利潤雙降情況。
為緩解煤電矛盾,發改委曾多次召開座談會協調,并牽頭讓煤電企業簽訂、落實長協合同以緩解電企成本壓力。但是,行政調節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難以達到精準。“煤電頂牛”在這一層面上難以解決。
業內人士表示,煤電重組有助于緩解煤電之間的矛盾,實現規模效益。作為兩個高度互補的行業,煤電重組之后可將部分原先的外部交易轉化為內部交易,不僅有助于降低電力業務的運營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煤炭產能的利用率。
同時,煤電重組可“合并同類項”,避免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內耗嚴重等問題。在當前煤炭和電力產能雙雙過剩、相關部門加快推動化解過剩產能的情況下,煤電重組可在同一區域選擇最應退出的產能將其關閉退出,緩解未來潛在產能過剩的壓力。
此外,煤電重組也有助于提升我國相關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向產業鏈中高端轉型升級。
具體重組模式待定
據彭華崗介紹,下一步,國資委還將推動中央企業以優勢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為平臺,加強企業間相同業務板塊的資源整合。鼓勵中央企業圍繞發展戰略,以獲取關鍵技術、核心資源、知名品牌、市場渠道等為重點,積極開展并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質量品牌提升。支持中央企業之間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方式,將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企業主業集中。同時,發揮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支持中央企業轉型升級、重組整合、創新發展,引導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事實上,作為優化資源配置能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舉措,“十八大”以來,國資委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吸收合并、共建共享,已經推動了15對28家中央企業重組整合。
按照年初國資委工作會議確定的目標,今年央企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目標任務為2493萬噸,其他涉煤企業逐步退出煤炭行業,通過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目前來看,煤電央企重組有助此目標完成。
而就未來煤電行業整合的具體模式,李錦分析,將行業內業務相同或相似的央企進行合并同類項的強強聯合模式,以及按產業鏈相關性重組整合上下游企業,進而將外部交易內部化、降低企業成本的縱向整合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對于央企重組,彭華崗強調,央企重組不是為了減戶數,而是更加關注重組的內涵和實效,不僅僅停留在物理變化上,而是追求發生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