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變局中開新局,風電企業既需執著堅守,更要大膽創新。在明陽智能的發展進程中,這兩點實現了有機統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政治和經濟貿易格局急劇動蕩,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斷迸發能量,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同樣處于前所未有的快速轉型之中。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大力推進能源革命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環境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經過數十年的砥礪前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電的開發規模持續擴大,裝備水平顯著提升,本土企業逐步走出國門,一個極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然成熟。與此同時,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仍在催生出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產業的未來發展打開更廣闊的空間。
在注重資源積累和技術創新的企業看來,這番顛覆性力量將成為其參與市場角逐的底牌,也是其攜手行業實現變革的抓手。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下稱“明陽智能”)董事長張傳衛曾指出,新能源領域的硬科技和硬本領要靠創新。作為新能源企業,一要有定力,二要堅持自主創新,三要以開放創新的態度整合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本。
2020年,開局便是艱難,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期而至對新能源產業鏈造成強烈沖擊,企業的運營倍感壓力。然而,明陽智能卻實現逆勢增長,其發布的2020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對外銷售風電裝機容量為202.3萬千瓦,同比增長141%。其中,陸上風電約為168.2萬千瓦,同比增長177%;海上風電約為 34.1萬千瓦,同比增長47%。
回溯歷史,多數能夠乘勢而起的企業內在都有其遵循的“道”,行事有其倚仗的“術”,在持守與運籌中謀得一個平衡,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在這方面,我們或許能從明陽智能的身上窺見關竅。
01普惠為志,守道不移
“道”是企業發展的內核,是確保基業長青的根脈。面對新時代的風云變幻,企業要想在變局中站穩腳跟,首先就必須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
守正之道在明陽智能的發展過程中顯得格外清晰可辨,這家企業始終倡導能源的綠色、普惠和智慧化。張傳衛認為:“普惠制對新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能源普惠制,就是能源共享,收益共享。”
這是明陽智能選擇風電為主營業務的初衷,也是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廠,頂住巨大競爭壓力,經過十余年風雨洗禮不倒,成長為中國風電領軍企業的根基。常言道,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計利當計天下利”,秉持情懷,通達天下,才能成就回饋社會的偉業。
關于能源普惠理念的最樸素理解,就是發展老百姓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綠色能源。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風電產業終于行至平價時代的路口。此前,因契合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可再生能源在政策扶持下發展迅速。而若要繼續提高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必須圍繞降成本做文章。
這符合一個產業的發展邏輯,但前行的最原始驅動力則是一眾風能人想造福大眾的愿望。張傳衛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進入新時代,要保障新能源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開發模式,在各方面做出大膽創新,解決好老百姓的關切。”
能源普惠理念還擁有更豐富的內涵。裝備制造業是國家的支柱性產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關鍵發力點。張傳衛多次強調:“振興實體經濟是中國實現強國夢的堅實支撐,要更加牢固地夯實制造業這一國家經濟根基。”發展風電等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不僅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工業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舉措。
基于此,身處廣東的明陽智能,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充分發揮新能源產業的綠色引擎作用,通過技術引導自身和產業鏈的發展,形成了陽江、湛江、揭陽等產業集群,帶動廣東省海洋經濟的發展,并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一流綠色灣區與城市群建設提供綠色能源。
如果說能源普惠理念的守正之道是根基,那么技術創新則是明陽智能的致勝之道,也是引領其發展的不竭動力源。
從最初奔赴國外吸納技術和經驗,到如今全面掌握核心技術,多年來,明陽智能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構建起“一總部、五中心”的研發創新體系,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美國硅谷、德國漢堡建立高端前沿研發中心,并與國內外諸多知名機構展開科研合作。
此外,明陽智能還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風電技術工程實驗室、廣東省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著眼于前瞻性基礎研究。
明陽智能執行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創新的征途上,競爭激烈,對手并非別人,而是自己。實際上,對于風電這一生命周期較長且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的產業而言,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公司有明確的規劃布局,制造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如此,在日新月異的技術面前,既能保證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利用豐富的積累,確保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明陽智能風能設計院院長、明陽國際副總經理葉凡向本刊記者介紹說。
“道”代表一種執念,決定著企業的格局,但要不斷開創新局面,還必須因時而動地進行策略選擇,這就是企業的“術”。
02專精一術,百煉成鋼
縱觀明陽智能的發展史,選擇半直驅技術路線無疑是這家企業做出的最關鍵、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決策。
彼時,多數人都將目光聚焦在熱門技術路線上,明陽智能卻經過對市場的研判,另辟蹊徑,鎖定半直驅技術路線。這不是其成長歷程中單一的分水嶺事件,它成就了該公司一浪高過一浪的技術變革,更為行業開辟出一個極具潛力的發展方向。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統計,2019年,我國新增半直驅風電機組裝機容量為327.3萬千瓦,在全部新增裝機容量中的占比增至12.2%,連續三年增長翻番。
據悉,不少國內外風電企業目前紛紛在加大對半直驅技術的研發力度,預示著此類機組的裝機容量增速在未來有望進一步提高。
回首過往,從最初的無人關注,到現在受到認可,這條路走得并不輕松。“十多年來,支撐明陽智能執著前行的是其對半直驅技術優勢的自信。”張啟應表示。
一是發電量高。調速范圍寬,可以在更寬的風速范圍內運轉在最佳的效率點,實現高效發電。二是可靠性高。半直驅技術采用兩級齒輪箱增速,搭配中速發電機,故障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整機的可靠性。三是體積小。通過采用集成齒輪箱與發電機的設計,大大減小了機艙的體積和重量。
這意味著,基于半直驅技術研發的MySE系列機型與生俱來攜帶著上述優良“基因”,很好地地契合了產業發展的趨勢。尤其是隨著機組大型化的發展,這些優勢還將更加凸顯。
在近幾年的風電項目開發中,應用大兆瓦機組的趨勢十分明顯。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3.0MW及以上風電機組的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長159%。
通常,由于采用更大功率的發電機,不可避免地會增加機艙體積和重量。加上迎風面的增大,施加在塔架和基礎上的載荷也相應增加,這不僅會增加基礎的建造成本,還會對機組的運行安全形成挑戰。同時,大部件的運輸也將更加困難。借助高度集成化的設計,擁有緊湊結構的半直驅機組很好地解決了大型化與輕量化之間的矛盾。
由此帶來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據葉凡介紹,以內蒙古某個裝機容量為5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為例,相較于4.0MW機組,使用明陽智能的5.0MW機組,可以減少25個機位點,提升單位土地利用率;節省設計、施工、場內道路等方面的費用約1.4億元;縮短建設周期,節約超過20%的施工時間;充分利用高風速機位點,可使整場平均風速提升0.2m/s;降低因尾流造成的發電量損失,增加約2.8%的發電量收益。
當然,打造一款優秀的機型,僅靠“基因”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根據運行環境特點對整機性能進行細致的打磨。
以海上風電為例。與歐洲不同,在我國的廣東、福建等重點區域開發海上風電項目時,臺風是不得不直面的一大難題,行差踏錯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對此,明陽智能的技術團隊先后捕捉過近100個臺風的完整數據,分析了每個臺風的風速、風向、湍流強度、風切變、陣風系數,以及機組的運行數據、振動數據等,在進行機艙、葉片等承載部件的硬件設計時,將模擬實驗設置為最極端的情況,使機組的硬件符合最高的抗臺要求。再輔之以先進的抗臺風策略,有效保證了機組在臺風海域運行時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伴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明陽智能的產品譜系也日趨豐富,能夠滿足不同資源、環境條件下的開發需求,引領著大兆瓦風電機組的發展潮流。
在陸上風電方面,明陽智能推出了可適用于沿海臺風環境地區和大部分高風速地區的MySE3.6-135;可適用于華中、華南等超低風速風區的MySE3.X-145和MySE3.X-156;可適用于新疆、內蒙、東北、西北等中高風速風區MySE4.0-156和MySE5.2-166。
在海上風電方面,明陽智能推出了適用于江蘇、河北等長江以北低風速、無臺風區域的MySE6.25-180等機型;適用于廣東、浙江、海南等低風速、有臺風風險區域的MySE5.5-155、MySE6.45-180、等機型;適用于福建、臺灣海峽等高風速、有臺風風險區域的MySE7.25-158 、MySE8.3-180;適用于國內及海外市場的MySE11-203。目前,該公司還在預研12-15MW機型。
據悉,廣東省首個大兆瓦級海上風電項目——湛江外羅海上風電項目安裝了36臺明陽智能MySE5.5MW抗臺風型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9.8萬千瓦。項目全部并網7個月以來,累計發電3.06億千瓦時,已完成全年計劃發電量的73.9%,全場機組平均可利用率達99.6%。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半直驅技術的過程中,明陽智能還積累起一個“意想不到”的優勢。“我們是國內唯一家沒有與其他廠家共用供應鏈的企業。從葉片、軸承、發電機,到控制系統、液壓系統,都是根據我們的系統進行獨家定制的。”明陽智能總工程師賀小兵說。這也讓明陽智能在遇到行業產能緊張時,能夠更好地保障核心零部件的供應。
03轉型之術,“智”領全局
2019年,在國家電投烏蘭察布平價大基地項目的招標中,所有投標企業除了提供機組選型和塔架方案,還被要求提供集電線路、道路與升壓站設計規劃等方案。這些變化昭示了面對平價上網時代,整機企業必須加速向風電全生命周期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與此同時,持續降低度電成本的目標也對風電場的開發、建設和運維等各個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多年前,明陽智能就此展開了布局。對風電企業而言,需要培育獨有的創新基因,甚至全新的思維模式,來把握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機遇。明陽智能系統研究室副主任、風能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思范認為,這是一種由經驗思維向數字思維的轉變。
為了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明陽智能風能研究院從各個研發板塊集合了150余人,從事相關領域的大數據、智能化研究。他們對風電有深刻的理解,梳理并整合出各自業務的場景、目標、關鍵點,實現技術經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在大數據中心、機組研發部門、運維服務部門之間形成閉環,為持續優化技術和服務提供支撐,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前期精細化的設計是風電場制勝的基礎。為此,明陽智能推出大數據平臺——DeepMatrix Space。依據大數據進行經濟性概算,基于各個區域風能資源情況快速評估出工程造價、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經濟性指標,從風電場的全生命周期出發,計算出度電成本最優的風電場設計方案。
以海上風電項目海纜敷設方案為例。海上風電場面積廣,敷設海纜的成本約占項目整體成本的10%。起初,在人工排布的情況下,最多能出具5種方案。引入該大數據平臺后,系統內部能進行上千種排布方式的計算,最終給出最佳方案。借助該平臺,海纜敷設成本能降低12%以上。
在未來電價持續降低,而機組成本和風電場建設成本沒有太大壓縮空間的情況下,運維既決定著風電場的運行表現,也是創造更多價值的著力點。明陽智能依托其旗下深圳量云能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量云能源”)建立了智慧風電場運營管理大數據分析平臺,為客戶提供高效、智慧、靈活的全方位定制化解決方案。
據了解,霍林河循環經濟四期風電項目采用了由量云能源為其量身打造的智慧風電場系統平臺。整體架構上,在一個平臺上對多個模塊實行統一管理;通過定義標準化的數據格式,深度管理分析數據;利用縱向挖掘和多維度鉆取,洞察風電場運營管理中的隱患,預警并制定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實現問題的閉環管理。
該平臺實現了不同品牌和機型的29臺風電機組的高效協同、有機交互和統一管理,為烏蘭察布等大基地風電項目的智慧風電場建設提供了難得的范例。
04持守謀變,勇立潮頭
時至今日,新能源已經成為全球能源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份額快速增加,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實現電力消費的100%來自可再生能源。
然而,要早日實現這個宏大愿景,關鍵仍在于通過創新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在進入平價時代后,更離不開圍繞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深耕細作”,挖掘所有潛在的資源、提效與降本空間。
海上風電無疑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業界最看中的布局方向。考慮到海上環境復雜,項目成本偏高,賀小兵認為,“為確保項目的安全運行,并合理控制工程造價,必須開展風電機組的一體化設計”。運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少設計冗余,最終降低海上風電項目的總投資。目前,明陽智能正在開展海上風電一體化設計研究,致力于通過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來提高項目的整體經濟性。
走向深遠海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固定式海上機組將難以滿足深海風電場的技術及成本需求,而漂浮式風電機組的建造及安裝成本相對較低,符合行業發展趨勢。”賀小兵表示。明陽智能日前發布的《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顯示,該公司計劃投入7.25億元用于10MW級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研發,其決心可見一斑。
需要強調的是,就可再生能源的降本增效而言,這項工作不能僅局限于單一電源,更應當從大的系統層面著眼,充分利用不同能源類型之間的互補特性,借助儲能等設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綜合能源服務由此應運而生。明陽智能也在加快這方面的探索步伐,于2019年9月28日與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政府簽署現代能源“風光儲制研”一體化示范項目合作協議,旨在創新清潔能源智慧化普惠新模式,建設國家級現代能源示范區。
身處飛速變化的時代中,明陽智能不僅用技術引領變遷,還在逐步完成開創未來的轉變。“我們要在偉大的變局中尋求新的機遇、開啟新的征程,保持‘把握大勢、練好內功、做好自己’的戰略定力,發展成為全球清潔能源智慧化、普惠制領導者。”張傳衛曾如此鼓勵明陽智能眾人。當然,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每個心懷信念的風能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政治和經濟貿易格局急劇動蕩,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斷迸發能量,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同樣處于前所未有的快速轉型之中。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大力推進能源革命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環境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經過數十年的砥礪前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電的開發規模持續擴大,裝備水平顯著提升,本土企業逐步走出國門,一個極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然成熟。與此同時,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仍在催生出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產業的未來發展打開更廣闊的空間。
在注重資源積累和技術創新的企業看來,這番顛覆性力量將成為其參與市場角逐的底牌,也是其攜手行業實現變革的抓手。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下稱“明陽智能”)董事長張傳衛曾指出,新能源領域的硬科技和硬本領要靠創新。作為新能源企業,一要有定力,二要堅持自主創新,三要以開放創新的態度整合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本。
2020年,開局便是艱難,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期而至對新能源產業鏈造成強烈沖擊,企業的運營倍感壓力。然而,明陽智能卻實現逆勢增長,其發布的2020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對外銷售風電裝機容量為202.3萬千瓦,同比增長141%。其中,陸上風電約為168.2萬千瓦,同比增長177%;海上風電約為 34.1萬千瓦,同比增長47%。
回溯歷史,多數能夠乘勢而起的企業內在都有其遵循的“道”,行事有其倚仗的“術”,在持守與運籌中謀得一個平衡,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在這方面,我們或許能從明陽智能的身上窺見關竅。
01普惠為志,守道不移
“道”是企業發展的內核,是確保基業長青的根脈。面對新時代的風云變幻,企業要想在變局中站穩腳跟,首先就必須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
守正之道在明陽智能的發展過程中顯得格外清晰可辨,這家企業始終倡導能源的綠色、普惠和智慧化。張傳衛認為:“普惠制對新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能源普惠制,就是能源共享,收益共享。”
這是明陽智能選擇風電為主營業務的初衷,也是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廠,頂住巨大競爭壓力,經過十余年風雨洗禮不倒,成長為中國風電領軍企業的根基。常言道,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計利當計天下利”,秉持情懷,通達天下,才能成就回饋社會的偉業。
關于能源普惠理念的最樸素理解,就是發展老百姓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綠色能源。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風電產業終于行至平價時代的路口。此前,因契合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可再生能源在政策扶持下發展迅速。而若要繼續提高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必須圍繞降成本做文章。
這符合一個產業的發展邏輯,但前行的最原始驅動力則是一眾風能人想造福大眾的愿望。張傳衛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進入新時代,要保障新能源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開發模式,在各方面做出大膽創新,解決好老百姓的關切。”
能源普惠理念還擁有更豐富的內涵。裝備制造業是國家的支柱性產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關鍵發力點。張傳衛多次強調:“振興實體經濟是中國實現強國夢的堅實支撐,要更加牢固地夯實制造業這一國家經濟根基。”發展風電等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不僅是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工業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舉措。
基于此,身處廣東的明陽智能,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充分發揮新能源產業的綠色引擎作用,通過技術引導自身和產業鏈的發展,形成了陽江、湛江、揭陽等產業集群,帶動廣東省海洋經濟的發展,并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一流綠色灣區與城市群建設提供綠色能源。
如果說能源普惠理念的守正之道是根基,那么技術創新則是明陽智能的致勝之道,也是引領其發展的不竭動力源。
從最初奔赴國外吸納技術和經驗,到如今全面掌握核心技術,多年來,明陽智能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構建起“一總部、五中心”的研發創新體系,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美國硅谷、德國漢堡建立高端前沿研發中心,并與國內外諸多知名機構展開科研合作。
此外,明陽智能還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風電技術工程實驗室、廣東省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著眼于前瞻性基礎研究。
明陽智能執行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創新的征途上,競爭激烈,對手并非別人,而是自己。實際上,對于風電這一生命周期較長且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的產業而言,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公司有明確的規劃布局,制造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如此,在日新月異的技術面前,既能保證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利用豐富的積累,確保產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明陽智能風能設計院院長、明陽國際副總經理葉凡向本刊記者介紹說。
“道”代表一種執念,決定著企業的格局,但要不斷開創新局面,還必須因時而動地進行策略選擇,這就是企業的“術”。
02專精一術,百煉成鋼
縱觀明陽智能的發展史,選擇半直驅技術路線無疑是這家企業做出的最關鍵、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決策。
彼時,多數人都將目光聚焦在熱門技術路線上,明陽智能卻經過對市場的研判,另辟蹊徑,鎖定半直驅技術路線。這不是其成長歷程中單一的分水嶺事件,它成就了該公司一浪高過一浪的技術變革,更為行業開辟出一個極具潛力的發展方向。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統計,2019年,我國新增半直驅風電機組裝機容量為327.3萬千瓦,在全部新增裝機容量中的占比增至12.2%,連續三年增長翻番。
據悉,不少國內外風電企業目前紛紛在加大對半直驅技術的研發力度,預示著此類機組的裝機容量增速在未來有望進一步提高。
回首過往,從最初的無人關注,到現在受到認可,這條路走得并不輕松。“十多年來,支撐明陽智能執著前行的是其對半直驅技術優勢的自信。”張啟應表示。
一是發電量高。調速范圍寬,可以在更寬的風速范圍內運轉在最佳的效率點,實現高效發電。二是可靠性高。半直驅技術采用兩級齒輪箱增速,搭配中速發電機,故障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整機的可靠性。三是體積小。通過采用集成齒輪箱與發電機的設計,大大減小了機艙的體積和重量。
這意味著,基于半直驅技術研發的MySE系列機型與生俱來攜帶著上述優良“基因”,很好地地契合了產業發展的趨勢。尤其是隨著機組大型化的發展,這些優勢還將更加凸顯。
在近幾年的風電項目開發中,應用大兆瓦機組的趨勢十分明顯。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CWEA)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3.0MW及以上風電機組的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長159%。
通常,由于采用更大功率的發電機,不可避免地會增加機艙體積和重量。加上迎風面的增大,施加在塔架和基礎上的載荷也相應增加,這不僅會增加基礎的建造成本,還會對機組的運行安全形成挑戰。同時,大部件的運輸也將更加困難。借助高度集成化的設計,擁有緊湊結構的半直驅機組很好地解決了大型化與輕量化之間的矛盾。
由此帶來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據葉凡介紹,以內蒙古某個裝機容量為5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為例,相較于4.0MW機組,使用明陽智能的5.0MW機組,可以減少25個機位點,提升單位土地利用率;節省設計、施工、場內道路等方面的費用約1.4億元;縮短建設周期,節約超過20%的施工時間;充分利用高風速機位點,可使整場平均風速提升0.2m/s;降低因尾流造成的發電量損失,增加約2.8%的發電量收益。
當然,打造一款優秀的機型,僅靠“基因”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根據運行環境特點對整機性能進行細致的打磨。
以海上風電為例。與歐洲不同,在我國的廣東、福建等重點區域開發海上風電項目時,臺風是不得不直面的一大難題,行差踏錯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對此,明陽智能的技術團隊先后捕捉過近100個臺風的完整數據,分析了每個臺風的風速、風向、湍流強度、風切變、陣風系數,以及機組的運行數據、振動數據等,在進行機艙、葉片等承載部件的硬件設計時,將模擬實驗設置為最極端的情況,使機組的硬件符合最高的抗臺要求。再輔之以先進的抗臺風策略,有效保證了機組在臺風海域運行時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伴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明陽智能的產品譜系也日趨豐富,能夠滿足不同資源、環境條件下的開發需求,引領著大兆瓦風電機組的發展潮流。
在陸上風電方面,明陽智能推出了可適用于沿海臺風環境地區和大部分高風速地區的MySE3.6-135;可適用于華中、華南等超低風速風區的MySE3.X-145和MySE3.X-156;可適用于新疆、內蒙、東北、西北等中高風速風區MySE4.0-156和MySE5.2-166。
在海上風電方面,明陽智能推出了適用于江蘇、河北等長江以北低風速、無臺風區域的MySE6.25-180等機型;適用于廣東、浙江、海南等低風速、有臺風風險區域的MySE5.5-155、MySE6.45-180、等機型;適用于福建、臺灣海峽等高風速、有臺風風險區域的MySE7.25-158 、MySE8.3-180;適用于國內及海外市場的MySE11-203。目前,該公司還在預研12-15MW機型。
據悉,廣東省首個大兆瓦級海上風電項目——湛江外羅海上風電項目安裝了36臺明陽智能MySE5.5MW抗臺風型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9.8萬千瓦。項目全部并網7個月以來,累計發電3.06億千瓦時,已完成全年計劃發電量的73.9%,全場機組平均可利用率達99.6%。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半直驅技術的過程中,明陽智能還積累起一個“意想不到”的優勢。“我們是國內唯一家沒有與其他廠家共用供應鏈的企業。從葉片、軸承、發電機,到控制系統、液壓系統,都是根據我們的系統進行獨家定制的。”明陽智能總工程師賀小兵說。這也讓明陽智能在遇到行業產能緊張時,能夠更好地保障核心零部件的供應。
03轉型之術,“智”領全局
2019年,在國家電投烏蘭察布平價大基地項目的招標中,所有投標企業除了提供機組選型和塔架方案,還被要求提供集電線路、道路與升壓站設計規劃等方案。這些變化昭示了面對平價上網時代,整機企業必須加速向風電全生命周期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與此同時,持續降低度電成本的目標也對風電場的開發、建設和運維等各個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多年前,明陽智能就此展開了布局。對風電企業而言,需要培育獨有的創新基因,甚至全新的思維模式,來把握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機遇。明陽智能系統研究室副主任、風能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思范認為,這是一種由經驗思維向數字思維的轉變。
為了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明陽智能風能研究院從各個研發板塊集合了150余人,從事相關領域的大數據、智能化研究。他們對風電有深刻的理解,梳理并整合出各自業務的場景、目標、關鍵點,實現技術經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在大數據中心、機組研發部門、運維服務部門之間形成閉環,為持續優化技術和服務提供支撐,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前期精細化的設計是風電場制勝的基礎。為此,明陽智能推出大數據平臺——DeepMatrix Space。依據大數據進行經濟性概算,基于各個區域風能資源情況快速評估出工程造價、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經濟性指標,從風電場的全生命周期出發,計算出度電成本最優的風電場設計方案。
以海上風電項目海纜敷設方案為例。海上風電場面積廣,敷設海纜的成本約占項目整體成本的10%。起初,在人工排布的情況下,最多能出具5種方案。引入該大數據平臺后,系統內部能進行上千種排布方式的計算,最終給出最佳方案。借助該平臺,海纜敷設成本能降低12%以上。
在未來電價持續降低,而機組成本和風電場建設成本沒有太大壓縮空間的情況下,運維既決定著風電場的運行表現,也是創造更多價值的著力點。明陽智能依托其旗下深圳量云能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量云能源”)建立了智慧風電場運營管理大數據分析平臺,為客戶提供高效、智慧、靈活的全方位定制化解決方案。
據了解,霍林河循環經濟四期風電項目采用了由量云能源為其量身打造的智慧風電場系統平臺。整體架構上,在一個平臺上對多個模塊實行統一管理;通過定義標準化的數據格式,深度管理分析數據;利用縱向挖掘和多維度鉆取,洞察風電場運營管理中的隱患,預警并制定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實現問題的閉環管理。
該平臺實現了不同品牌和機型的29臺風電機組的高效協同、有機交互和統一管理,為烏蘭察布等大基地風電項目的智慧風電場建設提供了難得的范例。
04持守謀變,勇立潮頭
時至今日,新能源已經成為全球能源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份額快速增加,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實現電力消費的100%來自可再生能源。
然而,要早日實現這個宏大愿景,關鍵仍在于通過創新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在進入平價時代后,更離不開圍繞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深耕細作”,挖掘所有潛在的資源、提效與降本空間。
海上風電無疑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業界最看中的布局方向。考慮到海上環境復雜,項目成本偏高,賀小兵認為,“為確保項目的安全運行,并合理控制工程造價,必須開展風電機組的一體化設計”。運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少設計冗余,最終降低海上風電項目的總投資。目前,明陽智能正在開展海上風電一體化設計研究,致力于通過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來提高項目的整體經濟性。
走向深遠海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固定式海上機組將難以滿足深海風電場的技術及成本需求,而漂浮式風電機組的建造及安裝成本相對較低,符合行業發展趨勢。”賀小兵表示。明陽智能日前發布的《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顯示,該公司計劃投入7.25億元用于10MW級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研發,其決心可見一斑。
需要強調的是,就可再生能源的降本增效而言,這項工作不能僅局限于單一電源,更應當從大的系統層面著眼,充分利用不同能源類型之間的互補特性,借助儲能等設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綜合能源服務由此應運而生。明陽智能也在加快這方面的探索步伐,于2019年9月28日與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政府簽署現代能源“風光儲制研”一體化示范項目合作協議,旨在創新清潔能源智慧化普惠新模式,建設國家級現代能源示范區。
身處飛速變化的時代中,明陽智能不僅用技術引領變遷,還在逐步完成開創未來的轉變。“我們要在偉大的變局中尋求新的機遇、開啟新的征程,保持‘把握大勢、練好內功、做好自己’的戰略定力,發展成為全球清潔能源智慧化、普惠制領導者。”張傳衛曾如此鼓勵明陽智能眾人。當然,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每個心懷信念的風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