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位于河南省澠池縣的鳳凰山風電場,一座又一座白色的風機自山谷間拔地而起,伴著秦嶺凜冽的山風徐徐轉動。當天,華能河南清潔能源分公司宣布,其澠池鳳凰山風電項目順利實現7.2萬千瓦全容量并網發電。據該公司介紹,風場海拔1400米,共安裝27臺2兆瓦和6臺3兆瓦風電機組,項目并網較原計劃提前了33天。
鳳凰山項目是當前我國風電行業緊鑼密鼓搶抓工期的縮影。盡管復工以來,各大企業都在積極加快建設進度,但在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我國風電的建設與發展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國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1-3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今年1季度,全國新增風電裝機236萬千瓦,比去年同期少投產242萬千瓦。
建設遇阻 影響尚未消除
疫情之下,整個電力行業的發展都受到較大的沖擊。此前,中電聯電力統計與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年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簡稱《報告》)指出,一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356萬千瓦,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09萬千瓦,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為1.58萬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風電在裝機量下滑的同時,投資卻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報告》顯示,1-3月,納入行業投資統計體系的主要電力企業風電投資281億元,同比增長185.9%。對此,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國新認為,風電項目在不同階段投資比例不同,去年同期,很多項目處于前期的設計階段,花費較少,而在今年一季度,一些項目進入招標、購買設備階段,投資額就會顯著提升。
“第一季度風電的投資額顯示了去年以來投資主體對于風電投資熱情的落實效果。”徐國新表示,近年來,隨著風電技術進步,經濟性穩步提升,成本、價格逐漸下降,風電與其他電力品種相比,逐步具備了競爭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然而在當下,盡管我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風電產業所受影響尚未消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指出,因疫情打亂原有生產建設計劃,大部分擬建和在建項目將難以在政策規定的并網時間節點內完成,如果不能享受核準時的補貼電價,許多項目將被迫擱置或取消,將造成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資源浪費,其中,僅風電場固定資產投資一項就將減少上千億元,對產業鏈的影響難以估量。
對此,中電聯也強調,“受新冠疫情影響,部分國內設備廠家復工晚或復工后產能不足,特別是隨著疫情在歐美等國家持續蔓延,電力設備中的部分關鍵原材料與零部件供貨受到直接影響。”為緩解風電企業經營壓力,《報告》指出,針對疫情影響新能源在建和擬建項目工期3個月以上的實際情況,建議對《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中關于“陸上風電2020年底投產、海上風電2021年底投產”的時限要求延期6個月左右。
棄風反彈 消納空間受限
在建設、并網受阻造成行業困境的同時,疫情對電力消費的沖擊也給風電帶來新的挑戰。《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并網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548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8小時。徐國新指出,由于用電出現負增長,今年風電可能會面臨“棄風”反彈壓力。
根據《報告》,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57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下降6.5%。初步測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1700億千瓦時左右。此外,當前國際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進出口貿易仍面臨挑戰,是影響我國電力消費的不確定因素。中電聯預計,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約為-1.5%至-2.5%,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3%。
徐國新表示,去年以來,風電投資建設熱情較高,但目前全社會用電量出現下滑,將帶來一定的棄風壓力。他進一步指出,“企業通常需要通過項目正常運營實現還本付息,再通過積累合理收益來作為下一項目的投資資本金,形成健康有序向前發展的局面,而可能出現的棄風反彈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現金流,進而影響企業擴大投資。”
事實上,消納問題也是當前新能源政策關注的焦點。今年3月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多次強調落實電力送出消納條件,首次要求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內蒙古電力公司會同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及時測算論證經營范圍內各省級區域2020年風電新增消納能力,報國家能源局復核后及時對社會發布,促進風電合理布局,防范投資風險。
“近年來,在行業主管部門的推動下,棄風棄光持續下降,在棄風率上升的地區、年份,合理控制建設節奏,保障企業的合理收益。”徐國新告訴記者,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研究之年,規劃重點之一就是如何有效控制棄風棄光問題。在他看來,雖然今年在短時間內,消納壓力會有所回升,但棄風改善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平價在即 政策環境企穩
根據《報告》,截至3月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達2.1億千瓦。與此同時,風電“平價上網時代”的帷幕也正在徐徐拉開,成為“十四五”行業發展的主基調。此前,國家能源局明確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重點,市場化、低成本是基本方向,推進風電平價上網,已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目標。
據記者了解,自2017年,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風電平價上網示范工作的通知》出臺以來,我國已陸續組織開展多批次風電平價上網項目建設,到2019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風電平價上網進入“倒計時”,目前我國累計安排平價上網風電項目規模達1121.7萬千瓦。
當前,風電正處于實現全面平價上網的關鍵期,仍面臨諸多有待解決的瓶頸。國家能源局提出的保障優先發電和全額保障性收購、執行固定電價收購政策等支持措施在一些地方難以落實,統籌本地消納與跨省區輸送、加快技術裝備和產業體系建設仍有待突破,地方政府規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相關稅費政策等。
2020年之于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注定是無法風平浪靜的“節點之年”,一邊是疫情陰霾帶來的短期沖擊,一邊是平價上網長期戰略目標的壓力,身處這一極不平靜的“轉折點”,風電行業的“鳳凰涅槃”,走向高質量發展,仍需政策的保駕護航。
鳳凰山項目是當前我國風電行業緊鑼密鼓搶抓工期的縮影。盡管復工以來,各大企業都在積極加快建設進度,但在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我國風電的建設與發展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根據國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1-3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今年1季度,全國新增風電裝機236萬千瓦,比去年同期少投產242萬千瓦。
建設遇阻 影響尚未消除
疫情之下,整個電力行業的發展都受到較大的沖擊。此前,中電聯電力統計與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年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簡稱《報告》)指出,一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356萬千瓦,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09萬千瓦,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為1.58萬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風電在裝機量下滑的同時,投資卻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報告》顯示,1-3月,納入行業投資統計體系的主要電力企業風電投資281億元,同比增長185.9%。對此,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國新認為,風電項目在不同階段投資比例不同,去年同期,很多項目處于前期的設計階段,花費較少,而在今年一季度,一些項目進入招標、購買設備階段,投資額就會顯著提升。
“第一季度風電的投資額顯示了去年以來投資主體對于風電投資熱情的落實效果。”徐國新表示,近年來,隨著風電技術進步,經濟性穩步提升,成本、價格逐漸下降,風電與其他電力品種相比,逐步具備了競爭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然而在當下,盡管我國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風電產業所受影響尚未消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指出,因疫情打亂原有生產建設計劃,大部分擬建和在建項目將難以在政策規定的并網時間節點內完成,如果不能享受核準時的補貼電價,許多項目將被迫擱置或取消,將造成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資源浪費,其中,僅風電場固定資產投資一項就將減少上千億元,對產業鏈的影響難以估量。
對此,中電聯也強調,“受新冠疫情影響,部分國內設備廠家復工晚或復工后產能不足,特別是隨著疫情在歐美等國家持續蔓延,電力設備中的部分關鍵原材料與零部件供貨受到直接影響。”為緩解風電企業經營壓力,《報告》指出,針對疫情影響新能源在建和擬建項目工期3個月以上的實際情況,建議對《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中關于“陸上風電2020年底投產、海上風電2021年底投產”的時限要求延期6個月左右。
棄風反彈 消納空間受限
在建設、并網受阻造成行業困境的同時,疫情對電力消費的沖擊也給風電帶來新的挑戰。《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并網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548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8小時。徐國新指出,由于用電出現負增長,今年風電可能會面臨“棄風”反彈壓力。
根據《報告》,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57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下降6.5%。初步測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1700億千瓦時左右。此外,當前國際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進出口貿易仍面臨挑戰,是影響我國電力消費的不確定因素。中電聯預計,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約為-1.5%至-2.5%,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3%。
徐國新表示,去年以來,風電投資建設熱情較高,但目前全社會用電量出現下滑,將帶來一定的棄風壓力。他進一步指出,“企業通常需要通過項目正常運營實現還本付息,再通過積累合理收益來作為下一項目的投資資本金,形成健康有序向前發展的局面,而可能出現的棄風反彈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現金流,進而影響企業擴大投資。”
事實上,消納問題也是當前新能源政策關注的焦點。今年3月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多次強調落實電力送出消納條件,首次要求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內蒙古電力公司會同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及時測算論證經營范圍內各省級區域2020年風電新增消納能力,報國家能源局復核后及時對社會發布,促進風電合理布局,防范投資風險。
“近年來,在行業主管部門的推動下,棄風棄光持續下降,在棄風率上升的地區、年份,合理控制建設節奏,保障企業的合理收益。”徐國新告訴記者,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研究之年,規劃重點之一就是如何有效控制棄風棄光問題。在他看來,雖然今年在短時間內,消納壓力會有所回升,但棄風改善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平價在即 政策環境企穩
根據《報告》,截至3月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達2.1億千瓦。與此同時,風電“平價上網時代”的帷幕也正在徐徐拉開,成為“十四五”行業發展的主基調。此前,國家能源局明確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重點,市場化、低成本是基本方向,推進風電平價上網,已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目標。
據記者了解,自2017年,國家能源局《關于開展風電平價上網示范工作的通知》出臺以來,我國已陸續組織開展多批次風電平價上網項目建設,到2019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風電平價上網進入“倒計時”,目前我國累計安排平價上網風電項目規模達1121.7萬千瓦。
當前,風電正處于實現全面平價上網的關鍵期,仍面臨諸多有待解決的瓶頸。國家能源局提出的保障優先發電和全額保障性收購、執行固定電價收購政策等支持措施在一些地方難以落實,統籌本地消納與跨省區輸送、加快技術裝備和產業體系建設仍有待突破,地方政府規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相關稅費政策等。
2020年之于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注定是無法風平浪靜的“節點之年”,一邊是疫情陰霾帶來的短期沖擊,一邊是平價上網長期戰略目標的壓力,身處這一極不平靜的“轉折點”,風電行業的“鳳凰涅槃”,走向高質量發展,仍需政策的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