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廣東海上風電開發腳步放緩已初見端倪。
據《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顯示,2020年計劃新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僅3個,項目總容量180萬千瓦,總投資為360.9億。而就在一年前,廣東省計劃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高達10個,總容量為477.8萬千瓦,總投資額高達935.3億元。無論數量還是容量皆數倍于今年。
對比各省去年和今年的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可知,福建、江蘇等地今年計劃新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遞減。
今年1月20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新增海上風電和光熱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且已經核準的存量項目需要在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網才能獲得補貼。”
中央補貼退坡之后,各省官方對于“海上風電地方補貼政策”遲遲未正式表態。另一方面,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周期為到兩年左右,且在現有開工項目扎堆,海上風電施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今年新開工的項目很難在2021年底前完成并網。換言之,今年開工的項目大概率會陷入“中央補貼無門,地方補貼無望”的尷尬境地。
開發商們的觀望情緒在種種不確定性中蔓延開來。
“2021年底前并不了網的項目如果算平價,肯定算不過賬。項目的經濟效益沒算清楚之前,不會有實質性的投入。畢竟投下去的都是真金白銀,而且貸款部分還需償還利息。”中廣核新能源內部人士透露。
廣東省今年計劃新開工的三個項目中,中廣核新能源、粵電、三峽新能源各占其一。這三大開發商曾是是廣東海上風電開發浪潮中的主角。
2016年9月,廣東省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珠海桂山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開工,打響廣東正式進軍海上風電的第一槍。
這一風電場的建設寄托著廣東省能源結構優化轉型的期望。廣東省是能源消費大省,用電量常年居全國首位。但其能源結構主要以煤、油等化石能源為主,在全球能源向低碳能源體系轉型的大背景下,廣東省面臨下不小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此外,廣東省能源需求對外依存度高,相關數據顯示,其外來電用電量常年占全省用電量超過30%,對外依存度僅次于上海。
2016年7月,時任三峽集團董事長盧純親臨廣東中山、陽江、汕頭考察海上風電業務,這與廣東省謀求海上風電發展的迫切心情不謀而合。隨后,在海上風電的發展浪潮中,華能、國電投等大型央企亦聞訊趕來,廣東省成為繼江蘇之后的又一海上風電熱土。到2018年末,廣東省海上風電核準容量接近20GW,其核準規模規模遠超海上風電第一省的江蘇。
同期被攪熱的還有福建、浙江和山東等地。海上風電的興起,帶動一大批裝備制造企業的南遷。目前,在陽江海上風電生產基地和福建三峽產業園內,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制造企業紛紛南下入駐,按照其公布的招商數據顯示,兩個園區內的入駐企業預計均超過10家,部分生產線已經投產,部分還處于在建狀態。
搶裝潮結束后,后續如果地方補貼政策依然不明朗,開工項目持續減少,那么這些企業亦將面臨相同的窘境。
版權聲明 | 此內容為能源雜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能源雜志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據《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顯示,2020年計劃新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僅3個,項目總容量180萬千瓦,總投資為360.9億。而就在一年前,廣東省計劃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高達10個,總容量為477.8萬千瓦,總投資額高達935.3億元。無論數量還是容量皆數倍于今年。

對比各省去年和今年的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可知,福建、江蘇等地今年計劃新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遞減。
今年1月20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新增海上風電和光熱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且已經核準的存量項目需要在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網才能獲得補貼。”
中央補貼退坡之后,各省官方對于“海上風電地方補貼政策”遲遲未正式表態。另一方面,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周期為到兩年左右,且在現有開工項目扎堆,海上風電施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今年新開工的項目很難在2021年底前完成并網。換言之,今年開工的項目大概率會陷入“中央補貼無門,地方補貼無望”的尷尬境地。
開發商們的觀望情緒在種種不確定性中蔓延開來。
“2021年底前并不了網的項目如果算平價,肯定算不過賬。項目的經濟效益沒算清楚之前,不會有實質性的投入。畢竟投下去的都是真金白銀,而且貸款部分還需償還利息。”中廣核新能源內部人士透露。
廣東省今年計劃新開工的三個項目中,中廣核新能源、粵電、三峽新能源各占其一。這三大開發商曾是是廣東海上風電開發浪潮中的主角。
2016年9月,廣東省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珠海桂山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開工,打響廣東正式進軍海上風電的第一槍。
這一風電場的建設寄托著廣東省能源結構優化轉型的期望。廣東省是能源消費大省,用電量常年居全國首位。但其能源結構主要以煤、油等化石能源為主,在全球能源向低碳能源體系轉型的大背景下,廣東省面臨下不小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此外,廣東省能源需求對外依存度高,相關數據顯示,其外來電用電量常年占全省用電量超過30%,對外依存度僅次于上海。
2016年7月,時任三峽集團董事長盧純親臨廣東中山、陽江、汕頭考察海上風電業務,這與廣東省謀求海上風電發展的迫切心情不謀而合。隨后,在海上風電的發展浪潮中,華能、國電投等大型央企亦聞訊趕來,廣東省成為繼江蘇之后的又一海上風電熱土。到2018年末,廣東省海上風電核準容量接近20GW,其核準規模規模遠超海上風電第一省的江蘇。
同期被攪熱的還有福建、浙江和山東等地。海上風電的興起,帶動一大批裝備制造企業的南遷。目前,在陽江海上風電生產基地和福建三峽產業園內,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制造企業紛紛南下入駐,按照其公布的招商數據顯示,兩個園區內的入駐企業預計均超過10家,部分生產線已經投產,部分還處于在建狀態。
搶裝潮結束后,后續如果地方補貼政策依然不明朗,開工項目持續減少,那么這些企業亦將面臨相同的窘境。
版權聲明 | 此內容為能源雜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能源雜志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