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招標是對太陽能電池技術路線的最好檢驗,薄膜電池無一入圍,主要原因是項目方認為薄膜電池在效率和可靠性上還有待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薄膜電池可靠性有待檢驗
此輪光伏特許權招標從8月10日開始,共有50家企業遞交了135份標書。招標的13個項目特許經營期為25年,從上報的標書看,各項目方基本選擇了晶硅電池的發電方案。
參與標書購買的通威太陽能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企業之所以愿意選取晶硅電池,主要原因是國內非晶硅薄膜生產廠家少,產量有限,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價格優勢不明顯。
其次,同等發電量的非晶硅薄膜電池,較晶硅電池的占地面積要大出一倍以上,這也是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瓶頸之一。除此之外,在未經市場檢驗的情況下,薄膜電池的設計壽命,能否滿足光伏電站25年的設計年限,也是企業擔心的問題。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目前企業擔心的主要問題,是非晶硅薄膜電池衰變。盡管從理論上講非晶硅薄膜電池的造價已經可以低于1美元瓦,但由于薄膜電池不穩定,6%-7%的設計轉換率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衰減,在沒經過市場檢驗的前提下,大規模光伏電站使用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將存在一定風險。
“關鍵問題是晶硅電池技術已經很穩定,想提高0.5%的轉換率都十分困難,但非晶硅薄膜電池技術在不斷更新,這樣反而讓人懷疑它的可靠性。”孟憲淦說。
專家仍看好未來前景
目前,國內能批量生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企業有限,規模比較大的有強生光電、浙江正泰等企業。
據了解,強生光電的非晶硅薄膜電池組件目前生產成本為每瓦0.85美元(包括折舊費),售價每瓦1美元。強生光電方面預計,2011年強生非晶硅薄膜太陽能組件成本有望降至每瓦0.55-0.60美元。
而在轉換效率上,非晶硅薄膜電池的平均轉換率在6%-7%之間,最高的可到20%以上。
據太陽能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普尼太陽能CEO于平榮介紹,普尼太陽能采用的“聚光+薄膜”技術,已使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0%以上,目前公司建設的3兆瓦太陽能薄膜電池組件中已經開始試生產,而且生產成本較普通薄膜更低。
于平榮認為,盡管此次光伏招標薄膜電池無一中標,但從世界光伏市場的整體份額看,薄膜電池總體處于上升態勢,轉換效率在不斷提高,成本在不斷下降,對于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前景,不能只依據一兩次的招標結果評判。在光伏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應該提倡多種技術平行發展,鼓勵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和產品。
中科院電工所資深研究員馬勝紅也認為,盡管薄膜電池的衰減程度還有待市場和時間的檢驗,但隨著技術進步,未來薄膜電池的效率和可靠性問題都將逐步解決,市場前景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