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取暖是關系數億人的民生、民心問題。當前,北方地區已經進入緊張的供暖籌備期,采暖問題正逐漸回到人們視野。8月27—28日,“2019國際清潔取暖峰會”在陜西西安召開,會議聚焦清潔取暖的有益經驗及突出問題,與會嘉賓各抒己見,為清潔取暖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現特摘錄部分嘉賓發言,以饗讀者。
西咸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康軍:
讓“冬季抬頭見藍天”成為可能
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作為我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將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作為重要使命,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作為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典型案例,圍繞建設五美城市,西咸新區在國內率先大面積推廣城市供熱新模式,建成供熱面積600余萬平方米,每個采暖季可替代標準煤9.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8萬噸,為破解北方城市清潔供熱難題提供了西咸樣本。
因此可以說,城市發展方式在西咸演變升級,“夏季下雨不看海,冬季抬頭見藍天”在這里變為可能,創新的基因、良好的生態成為西咸新區最鮮明的標志。
自2015年啟動第一個示范項目到2016年獨立掌握核心技術,再到如今,新區已擁有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未來還將對標世界先進水平,持續深化中高溫地熱資源開發,積極開展地熱在城鎮供暖和工業、養殖業、旅游業等產業的應用。希望更多企業家發揮資本、技術、運營等優勢,共享地熱能,開發這一藍海市場,為西咸新區乃至世界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武曉娟/整理)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副司長吳險峰:
重視因地制宜,清潔取暖可實現“一石多鳥”
清潔取暖直接關乎能否打贏藍天保衛戰,同時也是重大民生民心工程。近年來,各部門齊抓共管,建立專門工作機制,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散煤治理工作進展順利,截至2018年底完成治理約1000萬戶。實踐表明,通過天然氣、電、沼氣、地熱等方式替代散煤,是解決北方地區大氣污染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且有利于拉動投資和消費增長,“一石多鳥”,深受群眾歡迎。
圍繞清潔取暖路線,2017年十部委聯合印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0年)》,第一句話就明確,“清潔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余熱、清潔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潔化能源,通過高效用能系統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與上述內容一脈相承。
其中,“清潔燃煤、集中供暖”八個字,準確定義了“宜煤則煤”。規劃也明確三類重點燃煤設施,即大型抽凝式熱電聯產機組、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大型燃煤鍋爐房。治理初期,一些地區探索采用潔凈煤替代方式,從實踐來看治標不治本,地方財政投入不強,效果也不明顯,存在劣質煤市場監管難、潔凈煤價格高、不好燃用等制約,核心是解決不了有機碳問題。
對于“宜電則電”,改造要以可持續及取暖效果受歡迎的技術為主,積極推廣集中式電采暖、蓄熱式電采暖、空氣源熱泵等,不鼓勵取暖效果差、群眾意見大的電熱毯、小太陽等簡易方式。“煤改電”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村電網改造,避免取暖用電高峰期出現電量不夠導致斷電等情況,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與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一道,按照既定技術路線,堅定不移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工作,通過多方動員、科學施策、精準核查,把群眾溫暖過冬放在首位,切實把工作做到實處,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成績。
(本報記者朱妍/整理)
中國能源報總編輯、總經理劉建林:
為清潔取暖注入新活力
清潔取暖事關污染防治攻堅戰,事關藍天白云,事關百姓溫暖過冬。清潔取暖自提出以來,無論政策力度、實施規模,還是發展影響,都前所未有。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各級政府,再到社會各界認真貫徹落實,短短幾年,清潔取暖工程取得明顯成效。
作為《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能源行業專業垂直媒體,《中國能源報》積極參與清潔取暖事業,在宣傳報道中充分發揮黨屬行業媒體的獨特優勢,多角度、多形式、全媒體發力,深入宣傳中央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廣泛報道清潔取暖的各項舉措,全面反映清潔取暖新探索、新進展、新成效,就清潔取暖這篇大文章講故事、談體會、提建議。
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三大攻堅戰之一,清潔取暖是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為推動清潔取暖目標的實現,我們將再接再厲,為清潔取暖事業注入新活力。一方面,通過深度報道精準推動行業切實作為,一如既往地發揮評論和深度報道優勢,及時全面準確地解讀清潔取暖工作,推動政府、行業以及企業以精準視角、思維和措施,切實推進清潔取暖工程;另一方面,切實反映清潔取暖工程中暴露的問題,找方法、找措施,在破與立中推進清潔取暖這一重大民生工程,通過一線調查,真正看透、講透問題,聚民心、得民意、暖人心。
清潔取暖是重大的政治任務、環境工程、民生工程,希望大家一起出實招、講對策,為高效推動清潔取暖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報記者武曉娟/整理)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郭偉:
構建評價標準,讓清潔取暖工作更有針對性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住建部等部委,共同組織了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中期評估工作,走遍北方15個省(市、區),對清潔取暖的各項任務展開全面、客觀評估。目前,中期評估報告正在緊鑼密鼓地最后完成中。
通過兩個采暖季的實踐,政府及全社會通力配合,清潔取暖取得顯著成效。在北方地區,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明顯,大氣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逐年增長,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應有貢獻。在此帶動下,以滿足供熱、供電為主要業務的綜合能源服務,也成為能源行業的熱點話題,推動了整個清潔取暖產業快速發展。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其中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例如,清潔取暖一般分成城市、農村兩個部分。城市供暖大比例采用集中燃煤、燃氣供熱,重要挑戰之一是燃煤鍋爐清潔化。農村清潔取暖作為一項新的事業,散煤替代任務很重。調研顯示,農村居民對清潔取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方便智能、清潔及便宜三個方面,我們還需要多一些新的觀念和理念,認真對待。
在完成評估報告的基礎上,我們將對規劃執行情況形成一套客觀評價標準,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去發現問題,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在下一步工作中:
一是繼續堅持“宜煤則煤、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熱則熱”的原則,各地要合理選擇路線,因地制宜開展工作,在保證更有效果的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問題。
二是重點把居民的清潔取暖需求放在首位,把能源供應安全放在首位,堅持先立后破,保障老百姓溫暖過冬。
三是大力促進相關政策的出臺,保證清潔取暖工作高質量發展。強化市場和價格機制,注重政府推動和發揮市場作用,逐步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既能讓企業發展得更好,各種技術清潔化發展,也能保障居民在可承受價格范圍內享受清潔取暖,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朱妍/整理)
陜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洪濤:
這座“網紅”新城憑啥“熱”起來?
灃西新城作為西咸新區五大組團之一,規劃面積143平方公里,近幾年成了西安“網紅”城市,我們在海綿城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綜合管廊、大數據、信息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績。
2013年我們決定引進“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通過地下密閉的換熱器把熱量從地下導出來,只利用地下熱量,所以對地下水或者地質環境不會產生擾動。分布式的地熱供熱系統,每一個換熱井可以滿足1.5萬平方米建筑物的冬季采暖需求。如果不考慮輸配系統能耗,近期通過改進工藝,1度電可以從地下交換出7度電所對應的熱量。
今年年底灃西新城用中深層地熱能供熱面積可達500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可再生能源覆蓋供熱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每100萬平方米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36噸。
我們探索了綜合能源供應模式,建設了區內首座綜合能源供應站。在綠化帶建設地下綜合能源站,地面建筑作為參觀走廊,綜合利用太陽能光伏、中深層地熱能等,同時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基礎,搭建一個智慧能源的綜合管控平臺,打造一個智能的系統,為周邊69萬平方米的商業寫字樓、辦公酒店,綜合提供了供冷供熱和生活熱水。
2018年,我們成功獲批國家能源局第三批增量配電網改革試點示范,計劃在16平方公里范圍內自主建設110KV變電站,以及110KV以下電壓等級的配網和系統,希望把更多可再生能源,包括來自于甘肅、青海的電量通過配售電交易納入這張網,通過這張網把太陽能、風能、深層地熱能等有效結合在一起,使我們能夠用更多可再生能源向用戶提供更多可靠、滿意的綜合能源服務。
我們目前計劃在整個灃西新城建設12座綜合能源調度樞紐,通過站和站間的互聯互通,實現用戶側和需求側有效連接。到2025年,我們可實現2000萬平方米建筑物綠色能源的可覆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達到32.4%。
西咸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康軍:
讓“冬季抬頭見藍天”成為可能
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作為我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將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作為重要使命,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作為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典型案例,圍繞建設五美城市,西咸新區在國內率先大面積推廣城市供熱新模式,建成供熱面積600余萬平方米,每個采暖季可替代標準煤9.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8萬噸,為破解北方城市清潔供熱難題提供了西咸樣本。
因此可以說,城市發展方式在西咸演變升級,“夏季下雨不看海,冬季抬頭見藍天”在這里變為可能,創新的基因、良好的生態成為西咸新區最鮮明的標志。
自2015年啟動第一個示范項目到2016年獨立掌握核心技術,再到如今,新區已擁有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未來還將對標世界先進水平,持續深化中高溫地熱資源開發,積極開展地熱在城鎮供暖和工業、養殖業、旅游業等產業的應用。希望更多企業家發揮資本、技術、運營等優勢,共享地熱能,開發這一藍海市場,為西咸新區乃至世界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武曉娟/整理)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副司長吳險峰:
重視因地制宜,清潔取暖可實現“一石多鳥”
清潔取暖直接關乎能否打贏藍天保衛戰,同時也是重大民生民心工程。近年來,各部門齊抓共管,建立專門工作機制,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散煤治理工作進展順利,截至2018年底完成治理約1000萬戶。實踐表明,通過天然氣、電、沼氣、地熱等方式替代散煤,是解決北方地區大氣污染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且有利于拉動投資和消費增長,“一石多鳥”,深受群眾歡迎。
圍繞清潔取暖路線,2017年十部委聯合印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0年)》,第一句話就明確,“清潔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余熱、清潔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潔化能源,通過高效用能系統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與上述內容一脈相承。
其中,“清潔燃煤、集中供暖”八個字,準確定義了“宜煤則煤”。規劃也明確三類重點燃煤設施,即大型抽凝式熱電聯產機組、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大型燃煤鍋爐房。治理初期,一些地區探索采用潔凈煤替代方式,從實踐來看治標不治本,地方財政投入不強,效果也不明顯,存在劣質煤市場監管難、潔凈煤價格高、不好燃用等制約,核心是解決不了有機碳問題。
對于“宜電則電”,改造要以可持續及取暖效果受歡迎的技術為主,積極推廣集中式電采暖、蓄熱式電采暖、空氣源熱泵等,不鼓勵取暖效果差、群眾意見大的電熱毯、小太陽等簡易方式。“煤改電”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村電網改造,避免取暖用電高峰期出現電量不夠導致斷電等情況,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與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一道,按照既定技術路線,堅定不移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工作,通過多方動員、科學施策、精準核查,把群眾溫暖過冬放在首位,切實把工作做到實處,做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成績。
(本報記者朱妍/整理)
中國能源報總編輯、總經理劉建林:
為清潔取暖注入新活力
清潔取暖事關污染防治攻堅戰,事關藍天白云,事關百姓溫暖過冬。清潔取暖自提出以來,無論政策力度、實施規模,還是發展影響,都前所未有。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各級政府,再到社會各界認真貫徹落實,短短幾年,清潔取暖工程取得明顯成效。
作為《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能源行業專業垂直媒體,《中國能源報》積極參與清潔取暖事業,在宣傳報道中充分發揮黨屬行業媒體的獨特優勢,多角度、多形式、全媒體發力,深入宣傳中央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廣泛報道清潔取暖的各項舉措,全面反映清潔取暖新探索、新進展、新成效,就清潔取暖這篇大文章講故事、談體會、提建議。
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三大攻堅戰之一,清潔取暖是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為推動清潔取暖目標的實現,我們將再接再厲,為清潔取暖事業注入新活力。一方面,通過深度報道精準推動行業切實作為,一如既往地發揮評論和深度報道優勢,及時全面準確地解讀清潔取暖工作,推動政府、行業以及企業以精準視角、思維和措施,切實推進清潔取暖工程;另一方面,切實反映清潔取暖工程中暴露的問題,找方法、找措施,在破與立中推進清潔取暖這一重大民生工程,通過一線調查,真正看透、講透問題,聚民心、得民意、暖人心。
清潔取暖是重大的政治任務、環境工程、民生工程,希望大家一起出實招、講對策,為高效推動清潔取暖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報記者武曉娟/整理)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郭偉:
構建評價標準,讓清潔取暖工作更有針對性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住建部等部委,共同組織了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中期評估工作,走遍北方15個省(市、區),對清潔取暖的各項任務展開全面、客觀評估。目前,中期評估報告正在緊鑼密鼓地最后完成中。
通過兩個采暖季的實踐,政府及全社會通力配合,清潔取暖取得顯著成效。在北方地區,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明顯,大氣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逐年增長,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應有貢獻。在此帶動下,以滿足供熱、供電為主要業務的綜合能源服務,也成為能源行業的熱點話題,推動了整個清潔取暖產業快速發展。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其中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例如,清潔取暖一般分成城市、農村兩個部分。城市供暖大比例采用集中燃煤、燃氣供熱,重要挑戰之一是燃煤鍋爐清潔化。農村清潔取暖作為一項新的事業,散煤替代任務很重。調研顯示,農村居民對清潔取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方便智能、清潔及便宜三個方面,我們還需要多一些新的觀念和理念,認真對待。
在完成評估報告的基礎上,我們將對規劃執行情況形成一套客觀評價標準,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去發現問題,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在下一步工作中:
一是繼續堅持“宜煤則煤、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熱則熱”的原則,各地要合理選擇路線,因地制宜開展工作,在保證更有效果的同時避免不必要的問題。
二是重點把居民的清潔取暖需求放在首位,把能源供應安全放在首位,堅持先立后破,保障老百姓溫暖過冬。
三是大力促進相關政策的出臺,保證清潔取暖工作高質量發展。強化市場和價格機制,注重政府推動和發揮市場作用,逐步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既能讓企業發展得更好,各種技術清潔化發展,也能保障居民在可承受價格范圍內享受清潔取暖,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朱妍/整理)
陜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洪濤:
這座“網紅”新城憑啥“熱”起來?
灃西新城作為西咸新區五大組團之一,規劃面積143平方公里,近幾年成了西安“網紅”城市,我們在海綿城市、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綜合管廊、大數據、信息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績。
2013年我們決定引進“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通過地下密閉的換熱器把熱量從地下導出來,只利用地下熱量,所以對地下水或者地質環境不會產生擾動。分布式的地熱供熱系統,每一個換熱井可以滿足1.5萬平方米建筑物的冬季采暖需求。如果不考慮輸配系統能耗,近期通過改進工藝,1度電可以從地下交換出7度電所對應的熱量。
今年年底灃西新城用中深層地熱能供熱面積可達500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可再生能源覆蓋供熱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每100萬平方米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36噸。
我們探索了綜合能源供應模式,建設了區內首座綜合能源供應站。在綠化帶建設地下綜合能源站,地面建筑作為參觀走廊,綜合利用太陽能光伏、中深層地熱能等,同時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基礎,搭建一個智慧能源的綜合管控平臺,打造一個智能的系統,為周邊69萬平方米的商業寫字樓、辦公酒店,綜合提供了供冷供熱和生活熱水。
2018年,我們成功獲批國家能源局第三批增量配電網改革試點示范,計劃在16平方公里范圍內自主建設110KV變電站,以及110KV以下電壓等級的配網和系統,希望把更多可再生能源,包括來自于甘肅、青海的電量通過配售電交易納入這張網,通過這張網把太陽能、風能、深層地熱能等有效結合在一起,使我們能夠用更多可再生能源向用戶提供更多可靠、滿意的綜合能源服務。
我們目前計劃在整個灃西新城建設12座綜合能源調度樞紐,通過站和站間的互聯互通,實現用戶側和需求側有效連接。到2025年,我們可實現2000萬平方米建筑物綠色能源的可覆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達到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