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低風速風電發展潮流
——回顧龍源安徽風電開發歷程
安徽,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地形呈現多樣化.在中國風資源分布中,安徽歷來被列為風資源較差地區。直到2011年以前,安徽省內風電還是"零"的記錄。

安徽,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地形呈現多樣化,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
在中國風資源分布中,安徽歷來被列為風資源較差地區。直到2011年以前,安徽省內風電還是"零"的記錄。
實施低風速地區風電開發戰略,是由于我國"三北地區"風電大規模開發,電網送出和當地消納滿足不了風電快速發展的需要,出現了大面積棄風限電情況,而進行的一種開發策略的轉移。而不是低風速地區比高風速地區有什么優勢,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如果"三北地區"風電大規模開發的送出消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中國發展風電的主戰場仍然在"三北地區"。原因是"三北地區"地域面積大,風能資源豐富,建設成本相對較低,特別是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和植被保護代價比中、東、南部地區小得多。
什么是低風速地區?一般在風資源評估中,首先需要進行測風,測風有嚴格的國家和國際標準規定。在十年以前,一般講,一個地區年平均風速低于6.5米/秒,就稱之為低風速地區。這些地區的風資源一般是不開發的。隨著風電技術,特別是風機的技術進步,加之"三北地區"棄風限電越來越嚴重的影響,龍源在2009年前后,在全國首先提出"上山、下海、進軍低風速"的轉移開發戰略。"低風速"就是積極穩妥在低風速地區建設風電場。這方面的故事,還得從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講起。
(一) 我國內陸省份低風速風電開發從安徽來安起航
2009年,就在各大企業因為棄風限電被迫放慢"三北地區"風電開發腳步的同時,龍源主動轉變發展思路,將戰略眼光聚焦到不限電的內陸省份。
安徽是一個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內陸省份。火電裝機占全省電力裝機90%以上,由于環境污染問題,安徽省一直在尋找改善能源結構的辦法。2007年上半年,代表著省內能源投資主體的皖能集團,在滁州市來安縣進行測風,到2009年上半年,測風滿二年。然而,實測年平均風速不到6米/秒,一時間從企業到政府,都認為安徽區域開發風電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龍源第一時間得到這一信息,提出受讓皖能集團的測風設備和數據,開展下一步工作,感謝皖能集團欣然同意了龍源的請求。
2009年下半年,龍源詳細分析論證滁州市來安區域長達二年的測風數據。并與風機制造廠家遠景、聯合動力等論證風機加大葉片長度,增加掃風面積等技術進步方案。再通過優化機型選擇和微觀選址,嚴控工程造價等技術經濟手段(包括使用低成本資金等),測算出來的項目股本金內部收益率(IRR)在10%左右,基本上可以滿足投資要求。同時,龍源預測,隨著機組技術的不斷進步,風電場發電量還有較大上升空間。據此,龍源內部會議認為,開發安徽低風速風電項目可行,而且大有可為。從而把握住了進軍安徽乃至整個低風速市場的最佳時機。
2009年11月,龍源與來安縣簽訂《來安20萬千瓦低風速風電項目開發協議》。當時,龍源在安徽沒有一兵一卒,前期工作主要由龍源江蘇公司金驥總經理帶領團隊協助完成,做出很大貢獻。
2010年3月12日,龍源安徽風電公司正式成立。當時龍源在遼寧的三個風電公司正在進行合并重組,干部"富裕"。公司決定,羅通任龍源安徽公司總經理(原任龍源鐵嶺公司總經理)、姜廣誠任副總經理(原任龍源鐵嶺公司副總經理)、林梅任財務部主任(后任總會計師)。規定十天內全部到位,后來公司也有人說,他(她)們是龍源第一批"南下干部"。六月份又調龍源浙江公司吳進釧任副總經理,下半年又調保偉中任黨委書記(原任龍源江蘇公司副總經理),整個班子就這樣搭建起來。
來安20萬千瓦風電場,分四期建設。實際上就是一個風電場,由于當時國家核準政策規定,省里只能核準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所以很多項目都是拆分核準的,今天講起來,還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話題。項目前三期選用遠景1.5兆瓦風機,葉輪直徑87米。四期選用聯合動力1.5兆瓦風機,葉輪直徑86米。
四期工程分別于2010年5月陸續開工建設。9月19日,第一臺風機吊裝完成。9月28日,場內集電線路開工。11月16日,升壓站第一臺主變安裝就位。2011年1月6日,升壓站倒送電成功,首批機組并網發電,結束了安徽無風電的歷史。2011年5月16日,舉行了來安19.8萬千瓦風電場竣工投產儀式。這標志著我國首座內陸地區低風速風電場正式建成并投產發電。從項目核準到項目開工,再到投產發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創造了內陸地區風電建設的"龍源速度"。
來安風電場投產過程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升壓站倒送電的前一天,一切都在準備忙碌之中。羅通總經理突然發現,公司內部沒有一位有電氣操作資質的值長和值班員,按規定無資質人員不能上崗操作。便臨時向國電安徽公司求援,國電安徽公司從宿州電廠緊急調來一位女值長救急。女值長叫王芳,工作完成后,龍源挽留她留在風電場工作,經過溝通,王芳最后選擇了風電事業。王芳作風干練、工作認真、專業素質較高。在組織的培養下,從公司部門主管、副主任、主任升任龍源安徽公司副總經理,從2014年7月開始,分管安全生產工作,一直至今。她也是龍源系統唯一一位分管安全生產的女干部。
還有一個故事是我的親身經歷。龍源決定投資來安風電場以后一段時間,公司內部總有幾位同事擔心當地風資源不行,在我面前講了好幾遍,擔心搞不好有責任。2010年12月28日,我來到來安現場,當時正是工程收尾階段。當天天氣溫度較高,地面沒有風,后到升壓站三樓平臺,陣陣徐風吹來,我內心歡喜。回京后,我找到幾位同事講,來安是有風的,而且還不小。就這樣打消了一些人的擔心。其實,我也是直觀感覺,并不是什么風神,只是現場去的多了而已。
(二) 技術創新,開發建設低風速風電場
來安風電場,是龍源第一個低風速風電場,投資建設中承擔了較大的風險。但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龍源還是嚴格按照科學程序,做了大量技術創新工作。
第一,推進設計優化。主要是以發電量的提升和工程造價的降低為目標。優化風機選型,謹慎微觀選址,統籌考慮低風速、大型風電場的尾流影響。設計選用八角型和圓型基礎,降低工程造價。該風電場內地形多山脊,且林木較多。為盡量減少征地,采用35千伏架空線路,線路基礎設計中由普通獨立基礎改為掏挖或半掏挖基礎。永久道路設計寬度為5.5米,吊裝完成后恢復大部分臨時征地原貌,減少植被破壞。
第二,堅持嚴控工程質量管理,將創優工作貫穿工程管理全過程。針對山地冬季施工,低風速風機防雷接地及高塔筒以及長葉片風電機組吊裝等重要分項工程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其中三項課題獲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頒發的質量控制成果獎,并大范圍應用于低風速風電場建設過程中。
來安風電場項目獲得2012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和"國家優質工程銀獎"。
第三,大膽應用新技術。風電機組應用首創動態最優能量捕獲算法。調整傳統風電場氣流計算設計參數,優化設計模型。利用無人機測繪成果作為基礎地理信息來布置風機等。
第四,合理控制工程造價。工程批準概算為18.3億元,竣工決算為15.9億,平均單位千瓦造價8030元。
來安風電場,是我國內陸省份第一個低風速(設計年平均風速5.7米/秒)風電場。對我國內陸省份低風速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羅通、保偉中、姜廣誠、王健等同仁的辛勤努力和敬業工作也將寫入龍源發展歷史之中。
時任來安縣委書記金維加提出"貼身式服務",幫助龍源安徽公司解決了建設施工過程中許多困難和問題。來安風電場的投產也帶動了來安北部山區旅游資源的開發,促進了來安縣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雙贏。2015年6月,金維加書記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并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成長為正廳級干部。
此后,安徽地區風電開發由無人問津迅速變成多達20多家開發商競相涌入。國內其他內陸省份的低風速風電開發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龍源安徽低風速風電開發的戰略決策,引領了又一個新能源的開發潮流。
(三) 搶占資源,擴大成果,保持規模領先優勢
2010年以來,龍源安徽公司憑借著龍源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鍥而不舍的執著態度,最終在眾多開發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將開發區域拓展到皖北宿州,皖南宣城、馬鞍山、安慶、蕪湖、合肥,皖西六安等地區,取得一個又一個矚目的成果。
2011年9月,位于滁州市明光縣的大港風電場(4.95萬千瓦)投產發電,此風電場接入來安升壓站。2013年8月,魯山風電場(4.95萬千瓦)投產發電。
2013年4月,曹店風電場(14.85萬千瓦)一、二期項目歷經千難投產發電。2014年12月,三期項目投產發電。曹店風電場一、二期項目位于鳳陽縣境內,朱元璋皇帝的家鄉。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方經常與當地農民發生沖突,最嚴重的一次,二十余人的施工隊伍遭到120多村民漫山遍野的阻工,給項目建設帶來極大的干擾,整個風電場歷時三年才全部建成。
曹店風電場三期項目,位于定遠縣境內,處于凈空區內,在快要建成時被軍方要求拆除全部風機。龍源安徽公司反復與軍方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多次協調溝通,最后項目公司以較少的費用作為軍方設備改造的補償,軍方才同意不需要拆除風機,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龍湖風電場(9.67萬千瓦),位于皖南宣城市南漪湖附近,分二期建設。分別于2014年10月和2017年8月投產發電。
大山風電場(9.55萬千瓦),位于全椒縣境內,分二期建設。分別于2015年4月和6月投產發電。
橫龍風電場(9.66萬千瓦),位于馬鞍山市含山縣境內。分二期建設,于2015年1 0月和11月投產發電。
至此,龍源安徽公司建成六座風電場,15個項目,總裝機容量73.31萬千瓦。占全省風電總裝機容量的30%,位列第一。其中12個項目使用遠景風機,3個項目使用聯合動力風機。目前還有2個在建項目,建設規模7.6萬千瓦。
2015年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公司還核準風電項目3個,累計核準風電項目達到109.94萬千瓦。基本上實現了省內具備開發潛力地區的全覆蓋。
(四) 精心經營,細化管理,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龍源安徽公司,用了不到九年時間,建成六座低風速風電場,做出了許多嘗試和開創性工作。他們在經營和運維諸多方面也進行了不斷的探索。
一是強化設備管理。注重精準對標分析,每月與系統內單位對標故障損失率,與省內企業對標利用小時,在跑動中保持先進。利用小時高于全省平均100小時以上,穩居省內第一位。加強檢修管理,合理制訂檢修計劃,統籌安排故障處理,提高設備健康水平。
二是創新安全生產管理。高度重視風電場安全標準化建設。建立視頻晨會制度。優化風電場安全員職責。
三是首批通過安全文明生產標準化達標。
四是試點智能風電場建設。形成以安全、運行和設備管理為主的智能風電場試點建設方案,在龍湖風電場組織實施。
五是創新建立生產崗位公開競聘機制。以一年半為周期,公開競聘六個風電場安全員、技術員、值班長、值班員等。
六是創新生產全員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
目前龍源安徽公司職工人數189人,相當于2.58人/每萬千瓦裝機。
2018年,公司完成風電發電量16.42億千瓦時,年利用小時2240小時,利潤指標也達到較好水平。
(五) 生態環境保護和植被恢復,將是未來安徽省內風電發展的最大挑戰
安徽省地形多樣化,植被豐富,徽派建筑,田園風光,風景秀麗,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風電場的建設勢必會對生態植被保護帶來一定的影響。安徽省政府對風電開發條件已經越來越嚴格,限制條件不斷增加。引領低風速風電發展潮流的龍源安徽公司,更應該在此方面做出表率,貢獻智慧。
——回顧龍源安徽風電開發歷程
安徽,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地形呈現多樣化.在中國風資源分布中,安徽歷來被列為風資源較差地區。直到2011年以前,安徽省內風電還是"零"的記錄。


安徽,是中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地形呈現多樣化,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
在中國風資源分布中,安徽歷來被列為風資源較差地區。直到2011年以前,安徽省內風電還是"零"的記錄。
實施低風速地區風電開發戰略,是由于我國"三北地區"風電大規模開發,電網送出和當地消納滿足不了風電快速發展的需要,出現了大面積棄風限電情況,而進行的一種開發策略的轉移。而不是低風速地區比高風速地區有什么優勢,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如果"三北地區"風電大規模開發的送出消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中國發展風電的主戰場仍然在"三北地區"。原因是"三北地區"地域面積大,風能資源豐富,建設成本相對較低,特別是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和植被保護代價比中、東、南部地區小得多。
什么是低風速地區?一般在風資源評估中,首先需要進行測風,測風有嚴格的國家和國際標準規定。在十年以前,一般講,一個地區年平均風速低于6.5米/秒,就稱之為低風速地區。這些地區的風資源一般是不開發的。隨著風電技術,特別是風機的技術進步,加之"三北地區"棄風限電越來越嚴重的影響,龍源在2009年前后,在全國首先提出"上山、下海、進軍低風速"的轉移開發戰略。"低風速"就是積極穩妥在低風速地區建設風電場。這方面的故事,還得從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講起。
(一) 我國內陸省份低風速風電開發從安徽來安起航
2009年,就在各大企業因為棄風限電被迫放慢"三北地區"風電開發腳步的同時,龍源主動轉變發展思路,將戰略眼光聚焦到不限電的內陸省份。
安徽是一個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內陸省份。火電裝機占全省電力裝機90%以上,由于環境污染問題,安徽省一直在尋找改善能源結構的辦法。2007年上半年,代表著省內能源投資主體的皖能集團,在滁州市來安縣進行測風,到2009年上半年,測風滿二年。然而,實測年平均風速不到6米/秒,一時間從企業到政府,都認為安徽區域開發風電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龍源第一時間得到這一信息,提出受讓皖能集團的測風設備和數據,開展下一步工作,感謝皖能集團欣然同意了龍源的請求。
2009年下半年,龍源詳細分析論證滁州市來安區域長達二年的測風數據。并與風機制造廠家遠景、聯合動力等論證風機加大葉片長度,增加掃風面積等技術進步方案。再通過優化機型選擇和微觀選址,嚴控工程造價等技術經濟手段(包括使用低成本資金等),測算出來的項目股本金內部收益率(IRR)在10%左右,基本上可以滿足投資要求。同時,龍源預測,隨著機組技術的不斷進步,風電場發電量還有較大上升空間。據此,龍源內部會議認為,開發安徽低風速風電項目可行,而且大有可為。從而把握住了進軍安徽乃至整個低風速市場的最佳時機。
2009年11月,龍源與來安縣簽訂《來安20萬千瓦低風速風電項目開發協議》。當時,龍源在安徽沒有一兵一卒,前期工作主要由龍源江蘇公司金驥總經理帶領團隊協助完成,做出很大貢獻。
2010年3月12日,龍源安徽風電公司正式成立。當時龍源在遼寧的三個風電公司正在進行合并重組,干部"富裕"。公司決定,羅通任龍源安徽公司總經理(原任龍源鐵嶺公司總經理)、姜廣誠任副總經理(原任龍源鐵嶺公司副總經理)、林梅任財務部主任(后任總會計師)。規定十天內全部到位,后來公司也有人說,他(她)們是龍源第一批"南下干部"。六月份又調龍源浙江公司吳進釧任副總經理,下半年又調保偉中任黨委書記(原任龍源江蘇公司副總經理),整個班子就這樣搭建起來。
來安20萬千瓦風電場,分四期建設。實際上就是一個風電場,由于當時國家核準政策規定,省里只能核準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所以很多項目都是拆分核準的,今天講起來,還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話題。項目前三期選用遠景1.5兆瓦風機,葉輪直徑87米。四期選用聯合動力1.5兆瓦風機,葉輪直徑86米。
四期工程分別于2010年5月陸續開工建設。9月19日,第一臺風機吊裝完成。9月28日,場內集電線路開工。11月16日,升壓站第一臺主變安裝就位。2011年1月6日,升壓站倒送電成功,首批機組并網發電,結束了安徽無風電的歷史。2011年5月16日,舉行了來安19.8萬千瓦風電場竣工投產儀式。這標志著我國首座內陸地區低風速風電場正式建成并投產發電。從項目核準到項目開工,再到投產發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創造了內陸地區風電建設的"龍源速度"。
來安風電場投產過程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升壓站倒送電的前一天,一切都在準備忙碌之中。羅通總經理突然發現,公司內部沒有一位有電氣操作資質的值長和值班員,按規定無資質人員不能上崗操作。便臨時向國電安徽公司求援,國電安徽公司從宿州電廠緊急調來一位女值長救急。女值長叫王芳,工作完成后,龍源挽留她留在風電場工作,經過溝通,王芳最后選擇了風電事業。王芳作風干練、工作認真、專業素質較高。在組織的培養下,從公司部門主管、副主任、主任升任龍源安徽公司副總經理,從2014年7月開始,分管安全生產工作,一直至今。她也是龍源系統唯一一位分管安全生產的女干部。
還有一個故事是我的親身經歷。龍源決定投資來安風電場以后一段時間,公司內部總有幾位同事擔心當地風資源不行,在我面前講了好幾遍,擔心搞不好有責任。2010年12月28日,我來到來安現場,當時正是工程收尾階段。當天天氣溫度較高,地面沒有風,后到升壓站三樓平臺,陣陣徐風吹來,我內心歡喜。回京后,我找到幾位同事講,來安是有風的,而且還不小。就這樣打消了一些人的擔心。其實,我也是直觀感覺,并不是什么風神,只是現場去的多了而已。
(二) 技術創新,開發建設低風速風電場
來安風電場,是龍源第一個低風速風電場,投資建設中承擔了較大的風險。但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龍源還是嚴格按照科學程序,做了大量技術創新工作。
第一,推進設計優化。主要是以發電量的提升和工程造價的降低為目標。優化風機選型,謹慎微觀選址,統籌考慮低風速、大型風電場的尾流影響。設計選用八角型和圓型基礎,降低工程造價。該風電場內地形多山脊,且林木較多。為盡量減少征地,采用35千伏架空線路,線路基礎設計中由普通獨立基礎改為掏挖或半掏挖基礎。永久道路設計寬度為5.5米,吊裝完成后恢復大部分臨時征地原貌,減少植被破壞。
第二,堅持嚴控工程質量管理,將創優工作貫穿工程管理全過程。針對山地冬季施工,低風速風機防雷接地及高塔筒以及長葉片風電機組吊裝等重要分項工程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其中三項課題獲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頒發的質量控制成果獎,并大范圍應用于低風速風電場建設過程中。
來安風電場項目獲得2012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和"國家優質工程銀獎"。
第三,大膽應用新技術。風電機組應用首創動態最優能量捕獲算法。調整傳統風電場氣流計算設計參數,優化設計模型。利用無人機測繪成果作為基礎地理信息來布置風機等。
第四,合理控制工程造價。工程批準概算為18.3億元,竣工決算為15.9億,平均單位千瓦造價8030元。
來安風電場,是我國內陸省份第一個低風速(設計年平均風速5.7米/秒)風電場。對我國內陸省份低風速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羅通、保偉中、姜廣誠、王健等同仁的辛勤努力和敬業工作也將寫入龍源發展歷史之中。
時任來安縣委書記金維加提出"貼身式服務",幫助龍源安徽公司解決了建設施工過程中許多困難和問題。來安風電場的投產也帶動了來安北部山區旅游資源的開發,促進了來安縣跨越式發展,實現了雙贏。2015年6月,金維加書記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并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成長為正廳級干部。
此后,安徽地區風電開發由無人問津迅速變成多達20多家開發商競相涌入。國內其他內陸省份的低風速風電開發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龍源安徽低風速風電開發的戰略決策,引領了又一個新能源的開發潮流。
(三) 搶占資源,擴大成果,保持規模領先優勢
2010年以來,龍源安徽公司憑借著龍源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鍥而不舍的執著態度,最終在眾多開發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將開發區域拓展到皖北宿州,皖南宣城、馬鞍山、安慶、蕪湖、合肥,皖西六安等地區,取得一個又一個矚目的成果。
2011年9月,位于滁州市明光縣的大港風電場(4.95萬千瓦)投產發電,此風電場接入來安升壓站。2013年8月,魯山風電場(4.95萬千瓦)投產發電。
2013年4月,曹店風電場(14.85萬千瓦)一、二期項目歷經千難投產發電。2014年12月,三期項目投產發電。曹店風電場一、二期項目位于鳳陽縣境內,朱元璋皇帝的家鄉。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方經常與當地農民發生沖突,最嚴重的一次,二十余人的施工隊伍遭到120多村民漫山遍野的阻工,給項目建設帶來極大的干擾,整個風電場歷時三年才全部建成。
曹店風電場三期項目,位于定遠縣境內,處于凈空區內,在快要建成時被軍方要求拆除全部風機。龍源安徽公司反復與軍方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多次協調溝通,最后項目公司以較少的費用作為軍方設備改造的補償,軍方才同意不需要拆除風機,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龍湖風電場(9.67萬千瓦),位于皖南宣城市南漪湖附近,分二期建設。分別于2014年10月和2017年8月投產發電。
大山風電場(9.55萬千瓦),位于全椒縣境內,分二期建設。分別于2015年4月和6月投產發電。
橫龍風電場(9.66萬千瓦),位于馬鞍山市含山縣境內。分二期建設,于2015年1 0月和11月投產發電。
至此,龍源安徽公司建成六座風電場,15個項目,總裝機容量73.31萬千瓦。占全省風電總裝機容量的30%,位列第一。其中12個項目使用遠景風機,3個項目使用聯合動力風機。目前還有2個在建項目,建設規模7.6萬千瓦。
2015年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公司還核準風電項目3個,累計核準風電項目達到109.94萬千瓦。基本上實現了省內具備開發潛力地區的全覆蓋。
(四) 精心經營,細化管理,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龍源安徽公司,用了不到九年時間,建成六座低風速風電場,做出了許多嘗試和開創性工作。他們在經營和運維諸多方面也進行了不斷的探索。
一是強化設備管理。注重精準對標分析,每月與系統內單位對標故障損失率,與省內企業對標利用小時,在跑動中保持先進。利用小時高于全省平均100小時以上,穩居省內第一位。加強檢修管理,合理制訂檢修計劃,統籌安排故障處理,提高設備健康水平。
二是創新安全生產管理。高度重視風電場安全標準化建設。建立視頻晨會制度。優化風電場安全員職責。
三是首批通過安全文明生產標準化達標。
四是試點智能風電場建設。形成以安全、運行和設備管理為主的智能風電場試點建設方案,在龍湖風電場組織實施。
五是創新建立生產崗位公開競聘機制。以一年半為周期,公開競聘六個風電場安全員、技術員、值班長、值班員等。
六是創新生產全員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
目前龍源安徽公司職工人數189人,相當于2.58人/每萬千瓦裝機。
2018年,公司完成風電發電量16.42億千瓦時,年利用小時2240小時,利潤指標也達到較好水平。
(五) 生態環境保護和植被恢復,將是未來安徽省內風電發展的最大挑戰
安徽省地形多樣化,植被豐富,徽派建筑,田園風光,風景秀麗,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風電場的建設勢必會對生態植被保護帶來一定的影響。安徽省政府對風電開發條件已經越來越嚴格,限制條件不斷增加。引領低風速風電發展潮流的龍源安徽公司,更應該在此方面做出表率,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