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簡稱“黃埔文沖”)為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2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海龍興業號”(船廠編號H6009)在龍穴廠區勝利交交付。
中廣核“海龍興業號”是全球首座采用桁架式樁腿的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也是國內作業水深最深的(60米)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作業能力強、效率高。該平臺的成功建造和交付,對黃埔文沖搶占風電安裝平臺市場,樹立行業標桿,做大做強海上風電安裝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該平臺總長94.5米,型寬43.3米,型深7.6米,設計吃水4.7米,樁腿長91.5米,最大作業水深60米,自帶DP1動力定位裝置,可用于8兆瓦及以下海上風機的安裝作業及運維工作。
與一般風電安裝平臺采用液壓升降不同,該平臺首次采用桁架式樁腿、齒輪齒條升降設計,配置96套變頻電動齒輪式升降裝置,升降速度快,最大起升速度0.46米/分鐘;可變載荷大,達到3600噸。在91.5米高桁架式樁腿的支持下,其作業水深可達60米。使其作業效率更高,作業范圍更廣,抗風和抗海流沖擊能力更強。除此之外,該平臺配置的1200噸變頻繞樁吊也是目前已交付的國產最大繞樁吊。同時配有DP1動力定位和4點錨泊定位雙定位系統,總體性能先進,可以安全、高效、舒適地服務于海上風機的打樁、安裝、維護和其它海上作業。
為了解決能源短缺、排放污染、氣候變溫等問題,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關注。其中海上風力發電環保清潔、資源豐富,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我國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擁有巨大的天然優勢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的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技術基本成熟,未來我國海上風電將進入較快發展的黃金時期,在2020年前將會有1000萬千瓦的海上風力發電開工建設(相當于三峽工程一半的發電量),并且要求確保有50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設施建設完成。目前,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大省也正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這意味著,按每臺風機容量5兆瓦計算,到2020年全國至少需要安裝1000臺以上的海上風機。市場對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船)、大噸位起重工程平臺(船)有較大需求。
黃埔文沖地處珠江入海咽喉,是我國重要的海洋工程建造基地之一。除了12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以外,公司已成功交付了華南首座8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國際首創1600噸深潛坐底多功能風電工程船、廣東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首套風機導管架等產品,深受市場歡迎。目前,公司正在建造一座8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插樁式搶險打撈工程船,計劃今年下半年交付。
下一步,黃埔文沖將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不斷提高自身風電安裝裝備研制水平,并積極拓展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努力成為我國海上風電安裝及維護的領軍示范企業。
建造亮點
該平臺是黃埔文沖為精銦海工建造的第二座風電安裝平臺,于2018年3月9日主船體開工,7月18日進塢,12月8日出塢,2019年3月30日完成海試,4月18日交付。
在H6009建造過程中,項目組堅持“重策劃、求創新、堅信念、創紀錄”的管理理念,按階段、按區域、按專項開展精細化設計、生產策劃及生產技術準備工作,實現總段完整性進塢目標。塢內攻克大吊機安裝、超高樁腿吊裝等難關。創造多項新紀錄,歷時13個月,順利完成交船任務。
亮點一:黨員先鋒樹旗幟,凝心聚力保交船。
H6009項目組黨員占比高達70%。這是一個相輔相成、戮力同心的團隊;是一個敢于承擔責任、辦事果斷、雷厲風行團隊;更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特別是在緊張的碼頭調試階段,項目組開展“黨員先鋒隊”等活動,黨員同志帶頭沖鋒,帶動廣大參建人員連續奮戰、闖關奪隘,安全優質高效完成建造任務。
亮點二:建造周期刷新記錄(含春節假期)。
17天完成5臺主發電機報驗
出塢76天實現傾斜試驗
出塢79天實現站樁試驗
出塢90天實現試航
開工至交船13個月
亮點三:完整性創近年來新高。
舾裝件結構化及安裝階段前移至小組、大組階段實施,共計前移5845件(套)舾裝件。下水前,分段舾裝集配完整率達99%,預舾裝安裝完整率達95.1%,總段完整率97.4%,提效效果明顯。
亮點四:“秤桿吊”再次創紀錄。
破解龍門吊起吊高度不夠難題,繼續采用“秤桿吊”施工方案,單個樁腿接長用時較之前5天縮短至2天,保證出塢。
亮點五:超大總段安裝三個尾推進器。
在總組場地完成超大尾部總段總組,完成三個推進器安裝。
亮點六:樁腿制作效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搭載涂裝部推行“定員、定崗、定工位,建立流水線作業模式”,使單個樁腿分段制作周期從一個多月天壓縮至18天。
亮點七:推動質量免檢。
聯合船東按階段開展免檢QC、免檢班組及免檢個人活動,通過“免檢”,實現“雙信任”、“雙促進”、“雙提升”。
中廣核“海龍興業號”是全球首座采用桁架式樁腿的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也是國內作業水深最深的(60米)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作業能力強、效率高。該平臺的成功建造和交付,對黃埔文沖搶占風電安裝平臺市場,樹立行業標桿,做大做強海上風電安裝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該平臺總長94.5米,型寬43.3米,型深7.6米,設計吃水4.7米,樁腿長91.5米,最大作業水深60米,自帶DP1動力定位裝置,可用于8兆瓦及以下海上風機的安裝作業及運維工作。
與一般風電安裝平臺采用液壓升降不同,該平臺首次采用桁架式樁腿、齒輪齒條升降設計,配置96套變頻電動齒輪式升降裝置,升降速度快,最大起升速度0.46米/分鐘;可變載荷大,達到3600噸。在91.5米高桁架式樁腿的支持下,其作業水深可達60米。使其作業效率更高,作業范圍更廣,抗風和抗海流沖擊能力更強。除此之外,該平臺配置的1200噸變頻繞樁吊也是目前已交付的國產最大繞樁吊。同時配有DP1動力定位和4點錨泊定位雙定位系統,總體性能先進,可以安全、高效、舒適地服務于海上風機的打樁、安裝、維護和其它海上作業。
為了解決能源短缺、排放污染、氣候變溫等問題,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關注。其中海上風力發電環保清潔、資源豐富,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我國擁有1.8萬公里海岸線,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擁有巨大的天然優勢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的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技術基本成熟,未來我國海上風電將進入較快發展的黃金時期,在2020年前將會有1000萬千瓦的海上風力發電開工建設(相當于三峽工程一半的發電量),并且要求確保有50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設施建設完成。目前,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大省也正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這意味著,按每臺風機容量5兆瓦計算,到2020年全國至少需要安裝1000臺以上的海上風機。市場對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船)、大噸位起重工程平臺(船)有較大需求。
黃埔文沖地處珠江入海咽喉,是我國重要的海洋工程建造基地之一。除了12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以外,公司已成功交付了華南首座8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國際首創1600噸深潛坐底多功能風電工程船、廣東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首套風機導管架等產品,深受市場歡迎。目前,公司正在建造一座8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插樁式搶險打撈工程船,計劃今年下半年交付。
下一步,黃埔文沖將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不斷提高自身風電安裝裝備研制水平,并積極拓展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努力成為我國海上風電安裝及維護的領軍示范企業。
建造亮點
該平臺是黃埔文沖為精銦海工建造的第二座風電安裝平臺,于2018年3月9日主船體開工,7月18日進塢,12月8日出塢,2019年3月30日完成海試,4月18日交付。
在H6009建造過程中,項目組堅持“重策劃、求創新、堅信念、創紀錄”的管理理念,按階段、按區域、按專項開展精細化設計、生產策劃及生產技術準備工作,實現總段完整性進塢目標。塢內攻克大吊機安裝、超高樁腿吊裝等難關。創造多項新紀錄,歷時13個月,順利完成交船任務。
亮點一:黨員先鋒樹旗幟,凝心聚力保交船。
H6009項目組黨員占比高達70%。這是一個相輔相成、戮力同心的團隊;是一個敢于承擔責任、辦事果斷、雷厲風行團隊;更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特別是在緊張的碼頭調試階段,項目組開展“黨員先鋒隊”等活動,黨員同志帶頭沖鋒,帶動廣大參建人員連續奮戰、闖關奪隘,安全優質高效完成建造任務。
亮點二:建造周期刷新記錄(含春節假期)。
17天完成5臺主發電機報驗
出塢76天實現傾斜試驗
出塢79天實現站樁試驗
出塢90天實現試航
開工至交船13個月
亮點三:完整性創近年來新高。
舾裝件結構化及安裝階段前移至小組、大組階段實施,共計前移5845件(套)舾裝件。下水前,分段舾裝集配完整率達99%,預舾裝安裝完整率達95.1%,總段完整率97.4%,提效效果明顯。
亮點四:“秤桿吊”再次創紀錄。
破解龍門吊起吊高度不夠難題,繼續采用“秤桿吊”施工方案,單個樁腿接長用時較之前5天縮短至2天,保證出塢。
亮點五:超大總段安裝三個尾推進器。
在總組場地完成超大尾部總段總組,完成三個推進器安裝。
亮點六:樁腿制作效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搭載涂裝部推行“定員、定崗、定工位,建立流水線作業模式”,使單個樁腿分段制作周期從一個多月天壓縮至18天。
亮點七:推動質量免檢。
聯合船東按階段開展免檢QC、免檢班組及免檢個人活動,通過“免檢”,實現“雙信任”、“雙促進”、“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