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晶龍集團與德國Solar-Fabrik公司簽署了70兆瓦光伏產品供貨協議;與全球硅片老大美國MEMC公司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這是晶龍集團通過持續不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獲得成功的有力佐證,自主創新為晶龍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技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占領了科技的制高點,才能占領市場的制高點,最后也才能占領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制高點。”晶龍集團董事長靳保芳這樣告訴記者。他至今仍記得多年前的經歷,單晶硅生產高耗品――石英坩堝還完全依賴進口。“依賴別人,就要受制于人?!睘榱藬[脫依賴,晶龍開始了艱難轉型。企業每年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向世界高端前沿技術發起了沖擊。
憑借近年來建立的晶龍科技中心、硅材料研究中心、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太陽能組件研發中心等科技平臺,晶龍集團瞄準高端,總體跟進,重點突破,向新的市場和技術領域進行拓展,不僅改變了過去簡單模仿別人制造的局面,還實現了由晶龍制造向晶龍創造的轉變。圍繞著市場需求,晶龍堅持“開發一批、儲備一批、預研一批”,以“開發一批”解決企業當前生產急需,以“儲備一批”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以“預研一批”打造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目前,晶龍集團擁有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代替進口的創新項目不下20余項。
“歷史地看晶龍,不難發現,扭住科技創新不放松,勇于且敢于向科技前沿進發,持續不斷地技術突破實現了晶龍發展方式的轉變。”靳保芳坦言。為了鼓勵創新,晶龍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6%用于科技創新經費,在企業中形成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晶龍每年都要舉行科技創新評審活動,對所屬單位個人完成的創新成果進行評定,給予重獎,使員工的創新熱情逐年高漲,創新成果也由一開始的幾項、幾十項,遞增到去年的260項。
晶龍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發展方式的一個大轉變。在如今的晶龍集團,記者了解到:已成功應用的“賽秀”技術,是國際上第一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18.7%可量產的項目,并通過了國際光伏行業最權威的德國弗朗霍夫實驗室的認證,保守估計可降低成本6%以上,即一條生產線年可增加經濟效益600萬元左右。研發的摻鎵硅單晶技術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專利證書,而且在美國、歐洲也獲得了專利審批,這標志著晶龍率先實現了單晶硅電池轉換效率的穩定性、無衰減。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優化生產工藝,使線切設備月單產由2009年底的11萬片提高到今年5月份的15萬片,既使設備利用率提高了36%。研制的單晶爐生長設備實現了從半自動到全自動的轉變,使晶龍成為國內完全掌握全自動單晶爐生產制造技術唯數不多的企業,跨入了世界單晶爐制造的先進行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晶龍持續不斷的創新不僅加快了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更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不斷攀升。今年上半年晶龍實現營業收入91.65億元,同比增漲259%,利稅為14.07億元,同比增漲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