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號C衛星及海洋二號B衛星6月28日實現在軌交付,標志著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立項批準的首批海洋觀測業務衛星實現業務化運行,也代表了目前我國民用遙感海洋觀測衛星發展的最高水平。
海洋一號C衛星于2018年9月7日成功發射,壽命5年。衛星可獲取全球24小時水色水溫信息、全球海岸帶和內陸水體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光譜信息及全球大洋船舶識別信息,將與未來發射的海洋一號D衛星組網運行,實現全球每天2次覆蓋監測能力,大幅度提高自然資源部對管轄海域、海岸帶等多要素、高時效的調查監測能力,為全球大洋、極地研究提供科學數據,服務環保、住建、交通、農業、應急管理等領域需求。
海洋二號B衛星于2018年10月25日成功發射,是我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業務衛星,后續將與海洋二號C、D衛星組網運行。該衛星設計壽命為5年,能夠全天候、全天時連續獲取全球海面風場、浪高、海面高度、海面溫度等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直接為災害性海況預警預報提供實測數據,并廣泛應用于氣象、農業農村和應急管理等領域。
6個月的在軌測試表明,衛星平臺及載荷系統、星地一體化系統、地面系統,各項功能正常,性能達到了研制總要求和使用要求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數據產品滿足行業應用需求。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在總結講話時強調,要著力構建起一陸一海自然資源衛星觀測技術支撐保障體系,更好服務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履行,支撐山水林田湖草調查、監測、規劃和生態保護監管;要強化應用,發揮衛星使用效益,能用盡用,做好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環保、交通、農業等各行業部門和社會公眾,最大限度發揮衛星使用效能。
海洋一號C衛星于2018年9月7日成功發射,壽命5年。衛星可獲取全球24小時水色水溫信息、全球海岸帶和內陸水體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光譜信息及全球大洋船舶識別信息,將與未來發射的海洋一號D衛星組網運行,實現全球每天2次覆蓋監測能力,大幅度提高自然資源部對管轄海域、海岸帶等多要素、高時效的調查監測能力,為全球大洋、極地研究提供科學數據,服務環保、住建、交通、農業、應急管理等領域需求。
海洋二號B衛星于2018年10月25日成功發射,是我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業務衛星,后續將與海洋二號C、D衛星組網運行。該衛星設計壽命為5年,能夠全天候、全天時連續獲取全球海面風場、浪高、海面高度、海面溫度等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直接為災害性海況預警預報提供實測數據,并廣泛應用于氣象、農業農村和應急管理等領域。
6個月的在軌測試表明,衛星平臺及載荷系統、星地一體化系統、地面系統,各項功能正常,性能達到了研制總要求和使用要求規定的各項技術指標,數據產品滿足行業應用需求。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在總結講話時強調,要著力構建起一陸一海自然資源衛星觀測技術支撐保障體系,更好服務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履行,支撐山水林田湖草調查、監測、規劃和生態保護監管;要強化應用,發揮衛星使用效益,能用盡用,做好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環保、交通、農業等各行業部門和社會公眾,最大限度發揮衛星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