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草木生長。正值第41個植樹節之際,國家林草局局長接受記者采訪、回應熱點關切,直言不諱地提及當下一個現象——“植樹不見樹,造林難成林”,表示將重點關注下決心解決,引發廣泛共鳴。
“年年種樹年年荒,年年種樹還是老地方”。這些年,全民植樹氛圍高漲,上述現象也愈發突出。何以如此怪誕?很大程度與植樹走形式、走過場不無關系。有些單位或團體的“綠化活動”大張旗鼓,但活動有余、綠化不足,掛橫幅、拍合照熱熱鬧鬧,挖坑種樹浮皮潦草,有了痕跡就算完事;有的則把植樹純粹當成了“春游”,包個車隊浩浩蕩蕩,郊游野餐不亦樂乎,至于種下的樹苗能不能成活,就不在考慮之列了。更多的人,則是空有一腔熱情,卻不知如何實踐。當地土質如何、適合種什么樹、要挖多深的坑、澆多少水,通通“一臉懵”,只好按照流程化操作,成活率自然極低。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賣樹苗似乎被做成了生意甚至還形成了產業鏈,但山上的樹卻不見多。如此種種,不僅造成時間和人力成本的浪費,更違背了植樹綠化的初衷。
十年樹木。一棵苗成長為一棵樹,一棵樹發展成一片林,絕非一朝一夕。河北井陘縣冶里村50畝荒灘野地終變綠洲,背后是兩位身殘志堅的農民辛苦耕耘十五載。毛烏素沙漠如今綠意盎然,背后是一代代造林者六十年如一日地種樹植草;庫布其沙漠三分之一已為綠洲,背后也是治沙團隊30年的艱苦奮斗……無數成功事例告訴我們:綠水青山都是扎扎實實干出來的,不下苦功夫、大氣力,僅靠“一陣風”建不成綠色中國。有數據統計,30多年來,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超過100億人次,義務植樹達數百億株。試想,如此高漲的植樹熱情若都能摒棄“形式主義走過場”,將煥發出怎樣磅礴的“播綠”能量?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新模式。比如“互聯網+植樹”漸受熱捧,“線上認養、線下掛牌、養護”的創意,既回應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支持綠化的熱情,又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極大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還有“認種認建綠地”“認護認養古樹名木”“購買森林碳匯”等,既拓寬了社會參與植樹造林的渠道,又極大補充了樹木維護的資金來源,讓各方面資源都得到優化配置。當然,方式方法還有很多,但無論選擇何種形式,最終目的都是要讓這片土地上的草木多一些,讓周圍的綠色多一些。
總體來看,我們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我們的生態仍然非常脆弱。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道遠。讓生態危機意識走心入腦,讓植樹播綠不喪失其本來意義,從而達到“植樹見樹,造林成林”的效果,這不僅是林草局一個部門的事,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年年種樹年年荒,年年種樹還是老地方”。這些年,全民植樹氛圍高漲,上述現象也愈發突出。何以如此怪誕?很大程度與植樹走形式、走過場不無關系。有些單位或團體的“綠化活動”大張旗鼓,但活動有余、綠化不足,掛橫幅、拍合照熱熱鬧鬧,挖坑種樹浮皮潦草,有了痕跡就算完事;有的則把植樹純粹當成了“春游”,包個車隊浩浩蕩蕩,郊游野餐不亦樂乎,至于種下的樹苗能不能成活,就不在考慮之列了。更多的人,則是空有一腔熱情,卻不知如何實踐。當地土質如何、適合種什么樹、要挖多深的坑、澆多少水,通通“一臉懵”,只好按照流程化操作,成活率自然極低。久而久之,在一些地方賣樹苗似乎被做成了生意甚至還形成了產業鏈,但山上的樹卻不見多。如此種種,不僅造成時間和人力成本的浪費,更違背了植樹綠化的初衷。
十年樹木。一棵苗成長為一棵樹,一棵樹發展成一片林,絕非一朝一夕。河北井陘縣冶里村50畝荒灘野地終變綠洲,背后是兩位身殘志堅的農民辛苦耕耘十五載。毛烏素沙漠如今綠意盎然,背后是一代代造林者六十年如一日地種樹植草;庫布其沙漠三分之一已為綠洲,背后也是治沙團隊30年的艱苦奮斗……無數成功事例告訴我們:綠水青山都是扎扎實實干出來的,不下苦功夫、大氣力,僅靠“一陣風”建不成綠色中國。有數據統計,30多年來,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超過100億人次,義務植樹達數百億株。試想,如此高漲的植樹熱情若都能摒棄“形式主義走過場”,將煥發出怎樣磅礴的“播綠”能量?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新模式。比如“互聯網+植樹”漸受熱捧,“線上認養、線下掛牌、養護”的創意,既回應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支持綠化的熱情,又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極大提高了樹木的成活率。還有“認種認建綠地”“認護認養古樹名木”“購買森林碳匯”等,既拓寬了社會參與植樹造林的渠道,又極大補充了樹木維護的資金來源,讓各方面資源都得到優化配置。當然,方式方法還有很多,但無論選擇何種形式,最終目的都是要讓這片土地上的草木多一些,讓周圍的綠色多一些。
總體來看,我們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我們的生態仍然非常脆弱。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道遠。讓生態危機意識走心入腦,讓植樹播綠不喪失其本來意義,從而達到“植樹見樹,造林成林”的效果,這不僅是林草局一個部門的事,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