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月5日從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主辦的“2018全國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創新與發展高峰論壇”上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國已投入運行的秸稈發電項目超過270多個,裝機容量已超700萬千瓦,但行業整體發展依然疲軟。
與會專家均認為,從2010年生物質發電開啟盛宴至今,8年來,秸稈發電行業洗牌和整合趨勢早已顯現。未來秸稈發電行業整合,并以大集團模式運營勢在必行。“最后一輪徹底洗牌整合的時間窗口將會在2021年前后。”慶翔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國茂預測。
企業盈利難
秸稈發電在我國已發展十多年,但行業現狀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金融杠桿趨緊、電價補貼拖延、安全環保趨嚴的態勢下,秸稈發電企業如履薄冰。
據了解,目前秸稈利用只停留在“五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氣化)的基礎上。相關統計顯示,2017年,整個秸稈發電行業只有65%的企業實現了盈利,且盈利水平較好的企業并不多。“大部分企業盈利僅兩三百萬元,20%的企業處于盈虧平衡點,還有15%的企業是虧損的。”王國茂透露。
參會的業內人士介紹,2012年是秸稈發電項目虧損最集中的一年。當時江蘇13家秸稈發電廠全線虧損,國企、央企成為重點虧損戶。國電、華能、大唐、京能在“十一五”末介入的生物質發電連年虧損,到“十二五”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紛紛拋售旗下秸稈發電項目。
2013年,國電正式宣布,“十二五”期間不再發展秸稈發電項目,并連續兩年在上海產權交易所以1元1股價格甩賣秸稈發電項目。此外,京能集團山東濱州項目2008年投產后也是連續虧損,到2014年不得不停產,以“白菜價”賣給了當地一家化工民企。
多重因素掣肘
秸稈發電項目緣何難維持?秸稈發電企業為何難盈利?
記者在會議上了解到,大部分秸稈發電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首要原因在于秸稈發電技術落后,機組效率低,綜合效益不明顯。數據顯示,國內 300 多臺秸稈發電機組,低參數機組占了 55%,高參數和超高參數機組只占 45%。
其次,秸稈發電機組鍋爐故障多,運行周期短。秸稈發電鍋爐連續運行達百天以上并成為常態化的只是少數,絕大部分企業的鍋爐常態是運行五六十天,“月爐”“星期爐”現象普遍存在。與此同時,面對日益提高的煙氣排放標準,許多秸稈發電鍋爐(尤其是爐排爐)煙氣排放難以達標,企業不得不花巨資進行環保設備改造,直接增加了企業的資金投入。
此外,大部分企業不愿燒黃桿,致使秸稈發電中黃桿利用率較低。黃桿利用率達到 70%以上的,只有安徽國禎、吉林乾安、黑龍江慶翔集團及國能、光大下屬的少數企業。
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反饋是“補貼拖欠”。對此,王國茂表示,秸稈發電行業發展存在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電價補貼拖欠嚴重。“電價補貼拖欠使得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重重,有的甚至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面臨崩盤的危險。”
記者得到的一組數據顯示:在國家第 7 批補貼下達以前,國能電價補貼被拖欠 13億元,光大、琦泉均被拖欠在 10 億元以上,理昂也有 5 億元電價補貼尚未收到。
洗牌期將至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秸稈發電行業的生存和發展長期靠政策大額補貼來維持不理性、不可持續,更沒有出路。秸稈發電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向集團化模式轉變,企業需要通過加強內部管控,強化造血功能,增強抗風險能力。
據了解,秸稈發電行業整合已經開始,華潤集團、山東水發集團、錦江集團、中環國投等已悄然進入秸稈發電領域,正在對個體民企進行兼并。一些早期涉足過秸稈發電但因嚴重虧損退出的央企,也有回頭現象,目前在積極尋找優秀民企合作。
專家預測,未來三五年,秸稈發電行業利潤將大幅縮水,虧損面加大,將自動進入最后一輪洗牌整合,一批技術落后、綜合效益差的單個或小數量電廠的純民營企業將被兼并或淘汰,未來秸稈發電將會以集團模式運作。
王國茂認為,隨著集團化運作模式的建立,企業的創新動能將得到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將得到推廣,機組效率和企業效益將得到大幅提升。“隨著科技的發展,秸稈的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發掘,秸稈產業園或將逐步形成。”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副會長、中國環保集團公司董事長鄭朝輝也認為,越來越多新技術的推出,為生物質能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例如厭氧發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目前已經在畜禽糞便處理、秸稈制氣、餐廚垃圾處理等方面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與會專家均認為,從2010年生物質發電開啟盛宴至今,8年來,秸稈發電行業洗牌和整合趨勢早已顯現。未來秸稈發電行業整合,并以大集團模式運營勢在必行。“最后一輪徹底洗牌整合的時間窗口將會在2021年前后。”慶翔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國茂預測。
企業盈利難
秸稈發電在我國已發展十多年,但行業現狀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金融杠桿趨緊、電價補貼拖延、安全環保趨嚴的態勢下,秸稈發電企業如履薄冰。
據了解,目前秸稈利用只停留在“五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氣化)的基礎上。相關統計顯示,2017年,整個秸稈發電行業只有65%的企業實現了盈利,且盈利水平較好的企業并不多。“大部分企業盈利僅兩三百萬元,20%的企業處于盈虧平衡點,還有15%的企業是虧損的。”王國茂透露。
參會的業內人士介紹,2012年是秸稈發電項目虧損最集中的一年。當時江蘇13家秸稈發電廠全線虧損,國企、央企成為重點虧損戶。國電、華能、大唐、京能在“十一五”末介入的生物質發電連年虧損,到“十二五”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紛紛拋售旗下秸稈發電項目。
2013年,國電正式宣布,“十二五”期間不再發展秸稈發電項目,并連續兩年在上海產權交易所以1元1股價格甩賣秸稈發電項目。此外,京能集團山東濱州項目2008年投產后也是連續虧損,到2014年不得不停產,以“白菜價”賣給了當地一家化工民企。
多重因素掣肘
秸稈發電項目緣何難維持?秸稈發電企業為何難盈利?
記者在會議上了解到,大部分秸稈發電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首要原因在于秸稈發電技術落后,機組效率低,綜合效益不明顯。數據顯示,國內 300 多臺秸稈發電機組,低參數機組占了 55%,高參數和超高參數機組只占 45%。
其次,秸稈發電機組鍋爐故障多,運行周期短。秸稈發電鍋爐連續運行達百天以上并成為常態化的只是少數,絕大部分企業的鍋爐常態是運行五六十天,“月爐”“星期爐”現象普遍存在。與此同時,面對日益提高的煙氣排放標準,許多秸稈發電鍋爐(尤其是爐排爐)煙氣排放難以達標,企業不得不花巨資進行環保設備改造,直接增加了企業的資金投入。
此外,大部分企業不愿燒黃桿,致使秸稈發電中黃桿利用率較低。黃桿利用率達到 70%以上的,只有安徽國禎、吉林乾安、黑龍江慶翔集團及國能、光大下屬的少數企業。
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反饋是“補貼拖欠”。對此,王國茂表示,秸稈發電行業發展存在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電價補貼拖欠嚴重。“電價補貼拖欠使得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重重,有的甚至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面臨崩盤的危險。”
記者得到的一組數據顯示:在國家第 7 批補貼下達以前,國能電價補貼被拖欠 13億元,光大、琦泉均被拖欠在 10 億元以上,理昂也有 5 億元電價補貼尚未收到。
洗牌期將至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秸稈發電行業的生存和發展長期靠政策大額補貼來維持不理性、不可持續,更沒有出路。秸稈發電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向集團化模式轉變,企業需要通過加強內部管控,強化造血功能,增強抗風險能力。
據了解,秸稈發電行業整合已經開始,華潤集團、山東水發集團、錦江集團、中環國投等已悄然進入秸稈發電領域,正在對個體民企進行兼并。一些早期涉足過秸稈發電但因嚴重虧損退出的央企,也有回頭現象,目前在積極尋找優秀民企合作。
專家預測,未來三五年,秸稈發電行業利潤將大幅縮水,虧損面加大,將自動進入最后一輪洗牌整合,一批技術落后、綜合效益差的單個或小數量電廠的純民營企業將被兼并或淘汰,未來秸稈發電將會以集團模式運作。
王國茂認為,隨著集團化運作模式的建立,企業的創新動能將得到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將得到推廣,機組效率和企業效益將得到大幅提升。“隨著科技的發展,秸稈的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發掘,秸稈產業園或將逐步形成。”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副會長、中國環保集團公司董事長鄭朝輝也認為,越來越多新技術的推出,為生物質能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例如厭氧發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目前已經在畜禽糞便處理、秸稈制氣、餐廚垃圾處理等方面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