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7年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12月9日至10日在廣東肇慶召開。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馮良在會上透露,為了構建更加有利于綠色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下一步將出臺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財政、稅收、價格、金融、投資等支持政策。
馮良指出,對地方政府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氣、水、土污染治理空間的部署,環保執法利劍的高懸,約束性指標的倒逼,都將為環保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改革環境。國家發改委將牽頭研究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環境,比對國際發展經驗和態勢,提出一系列重大產業發展的措施建議并向國務院匯報。
馮良認為,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深入,環保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國內環保需求不斷激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在“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產能合作的大背景下,綠色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也越來越受到青睞,環保產業的海外份額也在不斷擴大,環保產業正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
“我國環保產業經過30年的發展,多而弱、小而散的狀態正在快速改變,行業內并購案例和金額不斷增加,一批綜合實力強、管理水平先進,具有市場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團正在脫穎而出。”馮良說。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統計,2017年上半年,深滬股市33家環保上市公司凈利潤過億元。節能環保產業已經連續5年增速保持在15%左右。
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看來,環保產業未來5到10年仍會經歷分化和集中的過程,一些龍頭企業的規模和在整個行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大量資金會繼續向“獨角獸”和“隱形冠軍”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馮良指出,環保產業進入發展的轉型期,企業要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將技術創新作為核心動力,加大對重點工程技術和應用技術的投入力度,同時更加注重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的技術合作,加快產學研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產業技術裝備的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降低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天勇認為,未來應更多地研究包括煤在內的清潔能源技術來應對環境問題。此外,發展環保能源資源性產業,要形成網絡化運作。由政府主導、民間投資、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要引導供給,并形成包括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科技信貸等完整的環保產業融資鏈。
馮良表示,未來要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創新,進一步提升行業供給水平,建立合作共贏的產業平臺,營造統一開放、競爭充分、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