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政府對外發布了《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
問:《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是中國政府近十年來,在能源領域首次對外發布的白皮書,請問該白皮書的產生背景和指導思想是什么?
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曾在1995、1997年發布過《中國能源》(白皮書),但均類似于年度發展報告,而且是以部門名義發布的。時至今日,及時從國家層面宣傳既定能源戰略、方針、政策,提高國際認知度和透明度,已經成為中國能源發展的形勢所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提出“中國能源威脅論”等論調,對中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形成壓力。為增信釋疑,正面介紹中國能源狀況與政策,積極引導國際輿論,駁斥“中國能源威脅論”,是十分必要的。
白皮書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總結了中國能源發展狀況,介紹中國能源發展成就,闡明中國能源發展政策,旨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白皮書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其中正文由八章組成,即能源的基本狀況、能源發展戰略和目標、全面推進能源節約、提高能源供應能力、加快推進能源技術進步、促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和加強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
問:今年以來,中國曾經發布了多部能源規劃和產業政策,如《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天然氣利用政策》、《煤炭產業政策》,使國內外對中國能源規劃和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天發布的白皮書與已發布的規劃、政策有什么不同?
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國家能源規劃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包括煤炭、電力、可再生能源規劃)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訂,主要提出“十一五”我國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重點布局、重大項目等,是能源工業發展的重要依據。
《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是實施能源規劃的政策保障,也是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能源政策的重要途徑。主要內容包括能源戰略目標、能源供給、能源節約、能源科技、能源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內容。白皮書將被翻譯并印制成中、英、法、俄、德、阿、日、西文文本,并對外發送。白皮書的發布,必將進一步提高我國能源政策的透明度,進一步讓國際社會更系統、更全面地了解中國能源現狀和政策,促進能源國際交流與合作。
天然氣利用政策和煤炭產業政策等,都是根據行業特點制訂的具體的政策措施,是《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的具體體現和必要補充,也是中國能源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方面。
問:能源資源是能源發展的基礎條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中國能源資源的狀況和特點如何?
答:從中國能源資源的總體情況看,其特點可以概括為:總量較豐,人均較低,分布不均,開發較難。具體來講:
一是總量比較豐富。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較為豐富。其中,煤炭占主導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資源量10345億噸,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約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油頁巖、煤層氣等非常規化石能源儲量潛力比較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折合年發電量為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于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二是人均擁有量較低。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相當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生物質能源開發也受到制約。
三是賦存分布不均。煤炭資源主要賦存在華北、西北地區,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賦存在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而我國主要能源消費區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資源賦存與能源消費地域存在明顯差別。
四是開發難度較大。與世界能源資源開發條件相比,中國煤炭資源地質開采條件較差,大部分儲量需要井工開采,極少量可供露天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地質條件復雜,埋藏深,勘探開發技術要求較高。未開發的水力資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遠離負荷中心,開發難度和成本較大。非常規能源資源勘探程度低,經濟性較差。
問: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支撐經濟發展的能源工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些成績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能源需求不斷增加,能源工業快速發展。在開源和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指導下,一方面降低消耗,一方面增加生產,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突出表現為:
一是供給能力明顯提高。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初步形成了煤炭為主體、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