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要失業了,沒想到在家門口就業了!”6月2日,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黃金堂村,新近上崗的護路員——2組貧困戶黃家法高興地對記者說。
今年51歲的黃家法患有多種慢性病,不能干重體力活。之前,夫妻二人隨兒子在北京打工。今年受疫情影響,他和妻子滯留村里。多年不在家,也沒有發展產業,接下來的生活怎么辦?就在黃家法發愁的時候,村里通過公益性崗位幫他和妻子解決了就業問題。
“兩個人在家門口上班,每月用幾天時間把承包的4公里路段的保潔工作做好,就能一年增收4000元。閑時還可以在附近打打零工,增加收入。”黃家法說,自己身體不好,年紀也大了,在家里更方便舒心。
“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村有13名貧困戶外出務工受阻。就業問題不解決,就有返貧風險。”黃金堂村黨支部書記郭遠紅介紹,根據上級文件精神,村里拿出近20萬元光伏扶貧發電收益資金,在原有保潔員崗位的基礎上,新開發了綠化員、防火巡查員、護路員、護河員、治安巡邏員、疫情防控員六種公益崗位,共計61個,優先兜底安置“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就近就業,確保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村里通過‘四議兩公開’的程序確定公益性崗位人員后,及時在村務公開欄中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堅持每個月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檢查,根據工作完成情況發放崗位工資。”該村紀檢委員劉曉慧說,為了方便監督,她將自己的名字和聯系方式也張貼在村里公告欄上。
隨州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市已開發設置公益性崗位12250個,占全市貧困勞動力務工總量的22.8%。其中,利用光伏扶貧發電收益設置公益性崗位9976個,今年前5個月共支付貧困戶勞務工資1300余萬元。
今年51歲的黃家法患有多種慢性病,不能干重體力活。之前,夫妻二人隨兒子在北京打工。今年受疫情影響,他和妻子滯留村里。多年不在家,也沒有發展產業,接下來的生活怎么辦?就在黃家法發愁的時候,村里通過公益性崗位幫他和妻子解決了就業問題。
“兩個人在家門口上班,每月用幾天時間把承包的4公里路段的保潔工作做好,就能一年增收4000元。閑時還可以在附近打打零工,增加收入。”黃家法說,自己身體不好,年紀也大了,在家里更方便舒心。
“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村有13名貧困戶外出務工受阻。就業問題不解決,就有返貧風險。”黃金堂村黨支部書記郭遠紅介紹,根據上級文件精神,村里拿出近20萬元光伏扶貧發電收益資金,在原有保潔員崗位的基礎上,新開發了綠化員、防火巡查員、護路員、護河員、治安巡邏員、疫情防控員六種公益崗位,共計61個,優先兜底安置“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就近就業,確保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村里通過‘四議兩公開’的程序確定公益性崗位人員后,及時在村務公開欄中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堅持每個月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檢查,根據工作完成情況發放崗位工資。”該村紀檢委員劉曉慧說,為了方便監督,她將自己的名字和聯系方式也張貼在村里公告欄上。
隨州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市已開發設置公益性崗位12250個,占全市貧困勞動力務工總量的22.8%。其中,利用光伏扶貧發電收益設置公益性崗位9976個,今年前5個月共支付貧困戶勞務工資13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