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建筑一體化相比之下歐洲光伏建筑在光伏應用占比逐年攀升,但是長久來看,未來中國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還是不可估量的。
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出現不是巧合,而是基于成熟的光伏發電技術,也可以說成是光伏技術應用的重要表現形式,簡單地講就是將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陣安裝在建筑的圍護結構外表面來提供電力。
根據形式來劃分,光伏建筑一體化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光伏方陣與建筑的結合;另一類是光伏方陣與建筑的集成。
我們常見的有光電瓦屋頂、光電幕墻和光電采光頂等。
由于光伏方陣與建筑的結合不占用額外的地面空間,是光伏發電系統在城市中廣泛應用的最佳安裝方式,因而倍受關注。
據歐洲工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光伏建筑占歐洲整個光伏應用的80%,從產品的生長周期來看,中國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還尚處在市場導入階段,從2016開始陸續有企業開始從事光伏瓦、光伏幕墻等應用的生產制造,531政策出臺以后光伏市場大幅下滑,而對于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來說或許是新市場的起點,市場處在藍海階段,對企業來說是好事,值得去深挖的。
光伏建筑一體化建筑受大家所青睞,主要取決于這些優點
1.建筑物能為光伏系統提供足夠的面積,不需要另外占用土地面積。所以這幾年隨著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的興起,城鄉屋頂等相關建筑物成為光伏發電的應用對象,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
2.光伏系統的支撐結構可以以建筑物結構相結合,降低光伏系統基礎機構的費用。
3.光伏發電與建筑物相結合,光伏發電可以供建筑物日常負載,并可就近并網,對于業主來說省去了電費,還能額外的獲取一定的收益,同時還可以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
4.光伏方陣在BIPV的應用中可以替代常規建筑材料,節約建筑成本,同時對于光伏系統安裝來說也可以節省成本。
5.光伏發電與建筑相結合,讓建筑物煥發新的生機,提升了建筑物的逼格,從更深層次來講帶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科技的發展。
從被動到主動,能源利用觀念要轉變
我國的光伏產業量雖然居世界首位,但是光伏建筑的市場認可度還比較低,數量巨大的建筑資源有待充分的利用。事實上,太陽能與建筑結合是讓太陽能成為建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把先進的太陽能技術產品真正融入到建筑中去,也是打造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的重要方式。
光伏建筑是光伏應用的重點領域,光伏建筑一體化融合提出了建筑物產生能源的新概念,既節約寶貴的資源,又改變了傳統的能源應用的方式,讓能源獲取更便捷,能源使用更加清潔。
“人類建筑的發展,一直是以能耗增長為代價的,而當BIPV出現后,建筑開始產出能源,重新變得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終將在向大自然索取和回報之間取得平衡。光伏與建筑的結合,顛覆性地改變了建筑只能耗費能源的歷史,這是建筑藝術與能源思想的雙重變革。”業內人士發出這樣的感慨。
光伏建筑一體化實現了能源與建筑相結合,讓建筑從被動節能走向主動節能。
業內人士指出,在當今世界推崇的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中,僅依靠節約降低能耗是不夠的,需配備主動產能的設施,采用分布式發電是其中最直接也是效率較高一種方式。
反觀當下,建筑業對光伏建筑缺乏普遍的重視,房地產開發、建筑設計、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對光電建筑應用的積極性不高。
因此,意識和思維的轉變應當盡快跟得上光伏建筑的發展。
為此,必須加強對消費理念的引導和光伏建筑市場的培育,應當用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看待光伏建筑這一利好全球能源產業的新形式。
從被動到主動,能源利用觀念要轉變
據國家住宅與住宅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算的數據,2020年我國建筑總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其中可利用的南墻和屋面面積為300億平方米,按照可用面積的20%用于安裝光伏系統計算,屆時可安裝光伏的建筑面積約為60億平方米。
根據每20平方米安裝1kW光伏系統進行計算,2020年建筑光伏最大裝機容量可高達3億kW。
按中東部地區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200小時,則2020年建筑光伏發電量約為3600億kWh,約相當于4.5個三峽電站的全年發電量(按三峽電站2013年全年發電量828.27億度計算)。
光伏建筑應用主要適用場所不僅僅是各類建筑物(如城市和農村的建筑屋頂、高耗能企業廠房等),還有公共設施和構筑物。
可廣泛適用于住宅、商業大樓、學校、醫院、機場、鐵路站臺頂棚、公交車站頂棚以及工廠車間的屋頂,同時還可作為建筑結構的功能部分,取代部分傳統建筑構件如屋頂板、瓦、窗戶、建筑幕墻遮雨棚等,形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即發即用滿足電力用戶的部分用電需求,降低建筑能耗。
特別是依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光伏產業要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為契機,培育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區域,緊抓機遇,謀求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新發展。
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是黨中央和國務院設立雄安新區的七大重點任務之一。“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光伏建筑一體化,利用城市建筑的屋頂、外墻、空地,進行集中連片、成體系開發,使清潔能源與智能電網科學匹配,實現一座城市的能源智慧管理和運行的科技項目。
它能有效降低建筑溫度,還能節能減排,緩解大氣污染,從而實現智慧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有機結合。
伴隨著《行動計劃》的發布,必將加快我國光伏產業的創新發展,更好地實現我國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應用和推廣,推動建筑業和新能源產業相結合。
相信未來以發展光伏建筑為契機,各地將打造越來越多的光伏小鎮、光伏新村,推動光伏概念進一步落地,如春風化雨般融入人們的美好生活,讓光伏產業的未來大放異彩。
光伏產業也將從大到強,真正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踐行好綠色發展的理念。
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出現不是巧合,而是基于成熟的光伏發電技術,也可以說成是光伏技術應用的重要表現形式,簡單地講就是將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陣安裝在建筑的圍護結構外表面來提供電力。
根據形式來劃分,光伏建筑一體化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光伏方陣與建筑的結合;另一類是光伏方陣與建筑的集成。
我們常見的有光電瓦屋頂、光電幕墻和光電采光頂等。
由于光伏方陣與建筑的結合不占用額外的地面空間,是光伏發電系統在城市中廣泛應用的最佳安裝方式,因而倍受關注。
據歐洲工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光伏建筑占歐洲整個光伏應用的80%,從產品的生長周期來看,中國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還尚處在市場導入階段,從2016開始陸續有企業開始從事光伏瓦、光伏幕墻等應用的生產制造,531政策出臺以后光伏市場大幅下滑,而對于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來說或許是新市場的起點,市場處在藍海階段,對企業來說是好事,值得去深挖的。
光伏建筑一體化建筑受大家所青睞,主要取決于這些優點
1.建筑物能為光伏系統提供足夠的面積,不需要另外占用土地面積。所以這幾年隨著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的興起,城鄉屋頂等相關建筑物成為光伏發電的應用對象,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
2.光伏系統的支撐結構可以以建筑物結構相結合,降低光伏系統基礎機構的費用。
3.光伏發電與建筑物相結合,光伏發電可以供建筑物日常負載,并可就近并網,對于業主來說省去了電費,還能額外的獲取一定的收益,同時還可以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
4.光伏方陣在BIPV的應用中可以替代常規建筑材料,節約建筑成本,同時對于光伏系統安裝來說也可以節省成本。
5.光伏發電與建筑相結合,讓建筑物煥發新的生機,提升了建筑物的逼格,從更深層次來講帶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科技的發展。
從被動到主動,能源利用觀念要轉變
我國的光伏產業量雖然居世界首位,但是光伏建筑的市場認可度還比較低,數量巨大的建筑資源有待充分的利用。事實上,太陽能與建筑結合是讓太陽能成為建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把先進的太陽能技術產品真正融入到建筑中去,也是打造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的重要方式。
光伏建筑是光伏應用的重點領域,光伏建筑一體化融合提出了建筑物產生能源的新概念,既節約寶貴的資源,又改變了傳統的能源應用的方式,讓能源獲取更便捷,能源使用更加清潔。
“人類建筑的發展,一直是以能耗增長為代價的,而當BIPV出現后,建筑開始產出能源,重新變得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終將在向大自然索取和回報之間取得平衡。光伏與建筑的結合,顛覆性地改變了建筑只能耗費能源的歷史,這是建筑藝術與能源思想的雙重變革。”業內人士發出這樣的感慨。
光伏建筑一體化實現了能源與建筑相結合,讓建筑從被動節能走向主動節能。
業內人士指出,在當今世界推崇的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中,僅依靠節約降低能耗是不夠的,需配備主動產能的設施,采用分布式發電是其中最直接也是效率較高一種方式。
反觀當下,建筑業對光伏建筑缺乏普遍的重視,房地產開發、建筑設計、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對光電建筑應用的積極性不高。
因此,意識和思維的轉變應當盡快跟得上光伏建筑的發展。
為此,必須加強對消費理念的引導和光伏建筑市場的培育,應當用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看待光伏建筑這一利好全球能源產業的新形式。
從被動到主動,能源利用觀念要轉變
據國家住宅與住宅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算的數據,2020年我國建筑總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其中可利用的南墻和屋面面積為300億平方米,按照可用面積的20%用于安裝光伏系統計算,屆時可安裝光伏的建筑面積約為60億平方米。
根據每20平方米安裝1kW光伏系統進行計算,2020年建筑光伏最大裝機容量可高達3億kW。
按中東部地區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200小時,則2020年建筑光伏發電量約為3600億kWh,約相當于4.5個三峽電站的全年發電量(按三峽電站2013年全年發電量828.27億度計算)。
光伏建筑應用主要適用場所不僅僅是各類建筑物(如城市和農村的建筑屋頂、高耗能企業廠房等),還有公共設施和構筑物。
可廣泛適用于住宅、商業大樓、學校、醫院、機場、鐵路站臺頂棚、公交車站頂棚以及工廠車間的屋頂,同時還可作為建筑結構的功能部分,取代部分傳統建筑構件如屋頂板、瓦、窗戶、建筑幕墻遮雨棚等,形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即發即用滿足電力用戶的部分用電需求,降低建筑能耗。
特別是依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光伏產業要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為契機,培育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區域,緊抓機遇,謀求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新發展。
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是黨中央和國務院設立雄安新區的七大重點任務之一。“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
光伏建筑一體化,利用城市建筑的屋頂、外墻、空地,進行集中連片、成體系開發,使清潔能源與智能電網科學匹配,實現一座城市的能源智慧管理和運行的科技項目。
它能有效降低建筑溫度,還能節能減排,緩解大氣污染,從而實現智慧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有機結合。
伴隨著《行動計劃》的發布,必將加快我國光伏產業的創新發展,更好地實現我國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應用和推廣,推動建筑業和新能源產業相結合。
相信未來以發展光伏建筑為契機,各地將打造越來越多的光伏小鎮、光伏新村,推動光伏概念進一步落地,如春風化雨般融入人們的美好生活,讓光伏產業的未來大放異彩。
光伏產業也將從大到強,真正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踐行好綠色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