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002459)在2020年3月29日晚間發布了借殼上市后的首份年報。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1.55億元,同比增長7.67%;凈利潤12.52億元,同比增長74.09%;基本每股收益1.27元;扣非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0.49%。
去年凈利潤12.52億元
2019年11月,晶澳太陽能(3.340, 0.02, 0.60%)借殼天業通聯登陸資本市場。重組完成后,晶澳太陽能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的控股股東也由華建盈富變更為晶泰福,公司更名為“晶澳科技”,主營業務也隨之變更為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及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太陽能光伏電站的開發、建設、運營等。
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公司組件產品的客戶主要為國內外光伏電站開發商和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統的經銷商。功率是電池組件的核心參數,目前標準72片單晶PERC組件的主流功率可達385-415W。
值得一提的是,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1.55億元,同比增長7.6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2.52億元,同比增長74.09%;實現基本每股收益1.27元;實現扣非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0.49%。
面對2019年國內光伏產業政策延遲出臺和市場萎縮的不利環境,晶澳科技充分發揮自身的全球市場營銷服務網絡優勢和品牌優勢,進一步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報告期內,公司組件出貨量10.26GW,同比增長27.26%。其中,海外組件出貨量7.55GW,同比增長55.35%,海外組件出貨占比73.61%,較上一報告期提升13.31%。
在研發方面,截至報告期末,晶澳科技自主研發已授權專利779項,其中發明專利107項。對此,晶澳科技表示,公司以自身的研發優勢為依托,開發了多款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根據市場需求,公司相繼開發了大尺寸、半片、雙面雙玻、多主柵、疊片、N型等多款新型組件,使公司產品轉換效率穩步提升。同時,公司率先大規模量產了大尺寸9主柵半片組件,很好地滿足了客戶對高效產品的需求,有力地鞏固了公司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優勢。報告期內,公司量產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22.7%。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受光伏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光伏產業政策波動等因素影響,光伏行業競爭加劇,頭部企業與中小企業經營形勢逐步分化。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19年光伏行業在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4個環節,前5大企業的產量占全環節產量的比重分別為69.3%、72.8%、37.9%、42.8%,較上年分別提升9個百分點、4.2個百分點、8.4個百分點、4.4個百分點。
因此,業內普遍預計,光伏產業頭部企業將利用自身經營優勢進一步擴大產能,預計未來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證券時報.e公司注意到,行業龍頭企業也紛紛通過縱向產業鏈拓展,實施一體化戰略。晶澳科技在年報中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已建立起垂直一體化的縱向產業鏈,包括硅片、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電站運營等各個環節的全面布局;隆基股份(24.240, 0.63, 2.67%)、通威股份(12.050, 0.53, 4.60%)等“專業精細化公司”,在原有的硅片、硅料主營業務基礎上,通過并購向下游電池片、電池組件領域拓展;協鑫集團擁有協鑫集成(3.330, -0.37, -10.00%)、協鑫能科(6.290, -0.01, -0.16%)等2家A股上市公司和保利協鑫能源、協鑫新能源等2家港股上市公司,也建立起了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及光伏電站的全產業鏈。
面對2020年,晶澳科技表示將繼續以組件業務為龍頭,實現穩健增長和持續盈利,電池組件出貨量目標為15GW(含自用)。
具體包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各國政府對光伏行業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深耕全球光伏市場;結合市場需求,積極推進晶澳義烏10GW高效電池和10GW高效組件項目、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3.6GW高效電池項目、邢臺晶龍新能源有限公司年產12,000噸單晶硅棒項目、揚州組件項目等新建項目的建設進度,穩步擴張垂直一體化產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客戶需求等。
晶澳科技還計到2020年底,組件產能將超過16GW,硅片和電池環節產能達到組件產能的80%左右,和上游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保障原材料供應。同時,結合海外市場需求,有序推進海外產能技改和擴產,完善公司全球供應鏈,為客戶和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穩定的產品和服務供應。
不過,公司也特別提示了國內產業政策變化的相關風險。“目前,國內光伏產業政策導向已從突出發展規模轉到有序發展、提質增效上來。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新的有關引導產業升級、理性投資、市場化交易、促進消納、補貼退坡等方面的產業政策,都可能對整個光伏行業帶來沖擊,對光伏企業的經營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去年凈利潤12.52億元
2019年11月,晶澳太陽能(3.340, 0.02, 0.60%)借殼天業通聯登陸資本市場。重組完成后,晶澳太陽能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的控股股東也由華建盈富變更為晶泰福,公司更名為“晶澳科技”,主營業務也隨之變更為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及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太陽能光伏電站的開發、建設、運營等。
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公司組件產品的客戶主要為國內外光伏電站開發商和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統的經銷商。功率是電池組件的核心參數,目前標準72片單晶PERC組件的主流功率可達385-415W。
值得一提的是,重組完成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1.55億元,同比增長7.6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12.52億元,同比增長74.09%;實現基本每股收益1.27元;實現扣非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0.49%。
面對2019年國內光伏產業政策延遲出臺和市場萎縮的不利環境,晶澳科技充分發揮自身的全球市場營銷服務網絡優勢和品牌優勢,進一步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報告期內,公司組件出貨量10.26GW,同比增長27.26%。其中,海外組件出貨量7.55GW,同比增長55.35%,海外組件出貨占比73.61%,較上一報告期提升13.31%。
在研發方面,截至報告期末,晶澳科技自主研發已授權專利779項,其中發明專利107項。對此,晶澳科技表示,公司以自身的研發優勢為依托,開發了多款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根據市場需求,公司相繼開發了大尺寸、半片、雙面雙玻、多主柵、疊片、N型等多款新型組件,使公司產品轉換效率穩步提升。同時,公司率先大規模量產了大尺寸9主柵半片組件,很好地滿足了客戶對高效產品的需求,有力地鞏固了公司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優勢。報告期內,公司量產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22.7%。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受光伏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光伏產業政策波動等因素影響,光伏行業競爭加劇,頭部企業與中小企業經營形勢逐步分化。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19年光伏行業在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4個環節,前5大企業的產量占全環節產量的比重分別為69.3%、72.8%、37.9%、42.8%,較上年分別提升9個百分點、4.2個百分點、8.4個百分點、4.4個百分點。
因此,業內普遍預計,光伏產業頭部企業將利用自身經營優勢進一步擴大產能,預計未來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證券時報.e公司注意到,行業龍頭企業也紛紛通過縱向產業鏈拓展,實施一體化戰略。晶澳科技在年報中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公司已建立起垂直一體化的縱向產業鏈,包括硅片、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電站運營等各個環節的全面布局;隆基股份(24.240, 0.63, 2.67%)、通威股份(12.050, 0.53, 4.60%)等“專業精細化公司”,在原有的硅片、硅料主營業務基礎上,通過并購向下游電池片、電池組件領域拓展;協鑫集團擁有協鑫集成(3.330, -0.37, -10.00%)、協鑫能科(6.290, -0.01, -0.16%)等2家A股上市公司和保利協鑫能源、協鑫新能源等2家港股上市公司,也建立起了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及光伏電站的全產業鏈。
面對2020年,晶澳科技表示將繼續以組件業務為龍頭,實現穩健增長和持續盈利,電池組件出貨量目標為15GW(含自用)。
具體包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各國政府對光伏行業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深耕全球光伏市場;結合市場需求,積極推進晶澳義烏10GW高效電池和10GW高效組件項目、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3.6GW高效電池項目、邢臺晶龍新能源有限公司年產12,000噸單晶硅棒項目、揚州組件項目等新建項目的建設進度,穩步擴張垂直一體化產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客戶需求等。
晶澳科技還計到2020年底,組件產能將超過16GW,硅片和電池環節產能達到組件產能的80%左右,和上游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保障原材料供應。同時,結合海外市場需求,有序推進海外產能技改和擴產,完善公司全球供應鏈,為客戶和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穩定的產品和服務供應。
不過,公司也特別提示了國內產業政策變化的相關風險。“目前,國內光伏產業政策導向已從突出發展規模轉到有序發展、提質增效上來。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新的有關引導產業升級、理性投資、市場化交易、促進消納、補貼退坡等方面的產業政策,都可能對整個光伏行業帶來沖擊,對光伏企業的經營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