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偉報道
最近,光伏企業的擴產消息層出不窮,通威股份(600438)、隆基股份(601012)等均宣布大規模投資建設規劃。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龍頭光伏企業紛紛大幅擴產,表明企業看好未來發展市場,同時也預示著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產業整合加速推進。
龍頭企業堅定擴產
2月11日,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及下屬通威太陽能擬與成都市金堂縣政府簽訂《光伏產業基地投資協議》,擬投建年產30吉瓦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預計總投資為200億元。其中,成都市政府及金堂縣政府通過下屬國有投資公司按項目實際投資進度提供資金支持約60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30%。該項目一期7.5吉瓦將于2020年3月前啟動,于2021年年內建成投產。
同時,通威股份發布的《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 2020-2023 年發展規劃》提出,計劃2020年累計高純晶硅產能目標為8萬噸,2023年高純晶硅產能目標22-29萬噸;2020年累計光伏電池產能目標為30-40吉瓦,2023年光伏電池產能目標為80-100吉瓦。
無獨有偶,單晶硅片領域的龍頭企業隆基股份也宣布新的擴產計劃。2月12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全資子公司西安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與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簽訂年產10吉瓦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該項目擬分兩期實施:一期實施年產7.5吉瓦單晶電池項目,二期實施年產2.5吉瓦單晶電池項目、年產680兆瓦單晶電池及組件中試項目,投資約為45億元。
在此之前,1月2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就公司在楚雄新增投資建設年產20吉瓦單晶硅片項目(即三期項目)達成合作意向,項目投資約為20億元。
“我們有個產能規劃,就是要在2020年實現50吉瓦以上的硅片制造、15吉瓦的電池制造……”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產品經理李紹唐表示,這些項目的投資建設,將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提升產能,搶抓市場發展機遇,不斷提高市場份額。
此外,晶澳、愛旭、晶科等光伏龍頭企業也紛紛宣布2020年擴產投資計劃,這意味著2020年光伏企業的擴產大幕已經拉開。
看好2020年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光伏龍頭企業紛紛選擇擴產,是對光伏行業未來發展十分看好。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表示,由于2019年光伏政策出臺時間較遲,企業辦理土地、電網接網等相關手續時間有限,2019年部分項目建設指標將轉至2020年。與此同時,2020年將新增戶用、分布式項目規模,新增競價、平價上網項目規模,以及新增國家示范、領跑者計劃等項目規模。“預計2020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達40吉瓦,呈現恢復式增長。”
“因為2019年的國內裝機規模并不高,所以大家普遍認為2020年會出現恢復性增長,這是光伏企業布局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19年國內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光伏企業已經走向海外,‘走出去’也需要一定的產能支撐。”集邦新能源分析師陳君盈說,202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125吉瓦,2020年到2025年間,全球光伏市場每年增長幅度約在7%左右,光伏全球需求也處在上升通道。
山東航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文磊也表示,隆基、通威等光伏企業近期發布擴產增能的信息,說明光伏行業終端需求長期向好。特別是海外市場的強勁回暖,彌補了2019年以來國內安裝量下降的不利局面,極大地提振了行業發展的信心。目前,國內光伏組件總產能已占到全球的70%。“這種終端的放量需求,進而帶動上游整個產業鏈呈現興旺繁榮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光伏行業中的硅材料、設備、相關輔料等上市公司的業績得到大幅提升。”
除了市場需求充沛外,政策也是光伏企業選擇擴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業內專家表示:“2020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出臺相關政策,在補貼、消納等層面給予了光伏行業明確的支撐,對新建光伏發電項目補貼預算總額為15億元,且將優先推進無補貼平價上網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同時,今年是最后一批新增光伏項目的補貼之年,龍頭企業先后宣布擴產計劃是意料之中的事。”
行業競爭加劇
隨著光伏龍頭企業的加速擴產,中小型光伏企業的生存將會愈加艱難,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王勃華認為,2020年頭部企業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產業整合加速,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將逐步退出。
據了解,2020年以來,在通威、隆基、晶科等龍頭光伏企業大手筆擴產的同時,山東騰龍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安陽市鳳凰光伏科技有限、寧夏潤峰電力有限公司、浙江國貿新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小企業被爆出破產拍賣資產的消息。
“每一次的擴產都會使得整個行業格局更加清晰――龍頭企業產能充沛、技術迭代,中小企業產能縮減,甚至退出。”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光伏行業整個供應鏈的價格都在下跌,加上補貼退坡加速,中小企業承受高杠桿壓力。大企業有人力、財力、物力可以開拓海外市場,但很多依靠國內市場的中小企業并不具備‘走出去’的能力,經營情況并不樂觀,絕大多數處于虧損狀態。”
丁文磊表示,龍頭光伏企業的產能大幅釋放,加速行業洗牌,提高行業集中度,將形成“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光伏行業在進行產能擴張的過程中,會不斷淘汰落后產能,改進產品技術,于自身而言是一次升級調整,于行業而言也是一次優勝劣汰,越來越多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將被淘汰。”
最近,光伏企業的擴產消息層出不窮,通威股份(600438)、隆基股份(601012)等均宣布大規模投資建設規劃。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龍頭光伏企業紛紛大幅擴產,表明企業看好未來發展市場,同時也預示著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產業整合加速推進。
龍頭企業堅定擴產
2月11日,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及下屬通威太陽能擬與成都市金堂縣政府簽訂《光伏產業基地投資協議》,擬投建年產30吉瓦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預計總投資為200億元。其中,成都市政府及金堂縣政府通過下屬國有投資公司按項目實際投資進度提供資金支持約60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30%。該項目一期7.5吉瓦將于2020年3月前啟動,于2021年年內建成投產。
同時,通威股份發布的《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 2020-2023 年發展規劃》提出,計劃2020年累計高純晶硅產能目標為8萬噸,2023年高純晶硅產能目標22-29萬噸;2020年累計光伏電池產能目標為30-40吉瓦,2023年光伏電池產能目標為80-100吉瓦。
無獨有偶,單晶硅片領域的龍頭企業隆基股份也宣布新的擴產計劃。2月12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全資子公司西安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與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簽訂年產10吉瓦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該項目擬分兩期實施:一期實施年產7.5吉瓦單晶電池項目,二期實施年產2.5吉瓦單晶電池項目、年產680兆瓦單晶電池及組件中試項目,投資約為45億元。
在此之前,1月2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就公司在楚雄新增投資建設年產20吉瓦單晶硅片項目(即三期項目)達成合作意向,項目投資約為20億元。
“我們有個產能規劃,就是要在2020年實現50吉瓦以上的硅片制造、15吉瓦的電池制造……”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產品經理李紹唐表示,這些項目的投資建設,將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提升產能,搶抓市場發展機遇,不斷提高市場份額。
此外,晶澳、愛旭、晶科等光伏龍頭企業也紛紛宣布2020年擴產投資計劃,這意味著2020年光伏企業的擴產大幕已經拉開。
看好2020年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光伏龍頭企業紛紛選擇擴產,是對光伏行業未來發展十分看好。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表示,由于2019年光伏政策出臺時間較遲,企業辦理土地、電網接網等相關手續時間有限,2019年部分項目建設指標將轉至2020年。與此同時,2020年將新增戶用、分布式項目規模,新增競價、平價上網項目規模,以及新增國家示范、領跑者計劃等項目規模。“預計2020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達40吉瓦,呈現恢復式增長。”
“因為2019年的國內裝機規模并不高,所以大家普遍認為2020年會出現恢復性增長,這是光伏企業布局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19年國內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光伏企業已經走向海外,‘走出去’也需要一定的產能支撐。”集邦新能源分析師陳君盈說,202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125吉瓦,2020年到2025年間,全球光伏市場每年增長幅度約在7%左右,光伏全球需求也處在上升通道。
山東航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文磊也表示,隆基、通威等光伏企業近期發布擴產增能的信息,說明光伏行業終端需求長期向好。特別是海外市場的強勁回暖,彌補了2019年以來國內安裝量下降的不利局面,極大地提振了行業發展的信心。目前,國內光伏組件總產能已占到全球的70%。“這種終端的放量需求,進而帶動上游整個產業鏈呈現興旺繁榮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光伏行業中的硅材料、設備、相關輔料等上市公司的業績得到大幅提升。”
除了市場需求充沛外,政策也是光伏企業選擇擴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業內專家表示:“2020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出臺相關政策,在補貼、消納等層面給予了光伏行業明確的支撐,對新建光伏發電項目補貼預算總額為15億元,且將優先推進無補貼平價上網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同時,今年是最后一批新增光伏項目的補貼之年,龍頭企業先后宣布擴產計劃是意料之中的事。”
行業競爭加劇
隨著光伏龍頭企業的加速擴產,中小型光伏企業的生存將會愈加艱難,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王勃華認為,2020年頭部企業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產業整合加速,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將逐步退出。
據了解,2020年以來,在通威、隆基、晶科等龍頭光伏企業大手筆擴產的同時,山東騰龍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安陽市鳳凰光伏科技有限、寧夏潤峰電力有限公司、浙江國貿新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小企業被爆出破產拍賣資產的消息。
“每一次的擴產都會使得整個行業格局更加清晰――龍頭企業產能充沛、技術迭代,中小企業產能縮減,甚至退出。”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光伏行業整個供應鏈的價格都在下跌,加上補貼退坡加速,中小企業承受高杠桿壓力。大企業有人力、財力、物力可以開拓海外市場,但很多依靠國內市場的中小企業并不具備‘走出去’的能力,經營情況并不樂觀,絕大多數處于虧損狀態。”
丁文磊表示,龍頭光伏企業的產能大幅釋放,加速行業洗牌,提高行業集中度,將形成“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光伏行業在進行產能擴張的過程中,會不斷淘汰落后產能,改進產品技術,于自身而言是一次升級調整,于行業而言也是一次優勝劣汰,越來越多缺乏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