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以往,今年好像過得特別快。
從每天盼“光伏新政”的上半年,到每天等國內裝機市場爆發的下半年,一彈指就是一年。《仁王經》中云“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轉眼滄海變桑田,用在2019年中國光伏產業的年終回顧上格外契合。
自去年“531”之后,國內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都進入了一個急速下降的調整期,然而國際市場的持續火爆,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國內市場的危機四伏,所以一直等到年末,到了以往就等出成果的四季度,我們卻震驚的發現裝機數據嚴重不達預期,各項期待中的革新也沒有順理成章的出現……甚至許多直到年中還雄心勃勃準備迎接豐收的企業至今仍舊兩手空空,我們不得不承認凜冬來臨。
10月下旬以來,各大機構紛紛下調對于今年國內光伏裝機數據的預期,從年初40-50GW的強烈進取,回到25-30GW的謹小慎微(某企業高管在9月份曾對媒體表達過25GW的全年預期,幾成行業公敵)。其實一直到9月份,還有相當部分的企業包括各環節龍頭對今年的國內市場抱持著極大的信心,樂觀地相信在平價、競價項目將大部分甚至全部按照要求在年內并網,可是據記者對各大組件企業訂單發貨情況的持續跟蹤下,發現一直到截稿之前,并沒有發現訂單集中爆發的現象,甚至有某組件龍頭銷售跟記者感嘆“十二月份的訂單不理想”。
加上此前國家能源局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9月30日,2019年國內光伏裝機僅有15.99GW,下半年連續幾個月的增速都不到2GW,根據記者調查情況來看10月份裝機增量仍然沒有明顯提升,也就是說截止目前國內裝機不足18GW,其中包括了近5GW的戶用光伏,到10月31日,2019年戶用光伏指標截止,剩下的2個月戶用裝機欲望還有多少很難說。
回到被寄予厚望的平/競價項目,記者總結多位大佬觀點,認為絕大部分平/競價項目在今年沒有開工動力,原因有三:
1、各環節價格下降仍有較大空間,用設備及備件價格下降來抵消延時并網對于電價下調的懲戒。根據SOLARZOOM新能源智庫跟蹤,雖然電池和組件公開價格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維持不變,但是私下成交價早已實際性下調,單晶PERC實際成交已經出現了1.70元/W的價格,而多晶組件處境更加惡劣,有媒體報道,在公開招標項目中出現了1.35元/W的“自殺式“價格,實際上記者還有收到過更低的“拋貨價”;
2、投資人及金融機構信心下滑,有業內資深人士跟記者透露,“公司現在關心的不是有沒有補貼,而是補貼什么時候能到手”。補貼拖欠幾成定式,今年龍頭企業屢爆紅燈,當然有技術路線之爭落敗、戰略決策失誤等因素,可是近70億的補貼拖欠影響也絕不能忽視。再考慮到行業下行,產業投資人不免染上股市“追漲殺跌”的通病;
3、電力約束,這個因素之前幾乎沒有人公開提過,被很多人有意或者無意忽視,卻在今年集中爆發出來,山東、江蘇……等分布式發展比較好的省份都先后出臺政策,要求并網分布式光伏加配儲能設施,因為電網已經無力容納過多的“階段性摸高”電力,而且這個問題影響的不單單只是今年的光伏裝機,這個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或者直接點兒說,儲能沒有出現經濟性并且大規模爆發,會一直制約我國新能源發展的速度。
綜上所述,要在重重障礙的拖累下,要在11、12月份兩個月內裝出12GW的電站,考慮到各組件龍頭的訂單和出貨狀況,幾乎不可能,25GW也許才是個比較腳踏實地的可見目標。
從每天盼“光伏新政”的上半年,到每天等國內裝機市場爆發的下半年,一彈指就是一年。《仁王經》中云“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轉眼滄海變桑田,用在2019年中國光伏產業的年終回顧上格外契合。
自去年“531”之后,國內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都進入了一個急速下降的調整期,然而國際市場的持續火爆,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國內市場的危機四伏,所以一直等到年末,到了以往就等出成果的四季度,我們卻震驚的發現裝機數據嚴重不達預期,各項期待中的革新也沒有順理成章的出現……甚至許多直到年中還雄心勃勃準備迎接豐收的企業至今仍舊兩手空空,我們不得不承認凜冬來臨。
10月下旬以來,各大機構紛紛下調對于今年國內光伏裝機數據的預期,從年初40-50GW的強烈進取,回到25-30GW的謹小慎微(某企業高管在9月份曾對媒體表達過25GW的全年預期,幾成行業公敵)。其實一直到9月份,還有相當部分的企業包括各環節龍頭對今年的國內市場抱持著極大的信心,樂觀地相信在平價、競價項目將大部分甚至全部按照要求在年內并網,可是據記者對各大組件企業訂單發貨情況的持續跟蹤下,發現一直到截稿之前,并沒有發現訂單集中爆發的現象,甚至有某組件龍頭銷售跟記者感嘆“十二月份的訂單不理想”。
加上此前國家能源局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9月30日,2019年國內光伏裝機僅有15.99GW,下半年連續幾個月的增速都不到2GW,根據記者調查情況來看10月份裝機增量仍然沒有明顯提升,也就是說截止目前國內裝機不足18GW,其中包括了近5GW的戶用光伏,到10月31日,2019年戶用光伏指標截止,剩下的2個月戶用裝機欲望還有多少很難說。
回到被寄予厚望的平/競價項目,記者總結多位大佬觀點,認為絕大部分平/競價項目在今年沒有開工動力,原因有三:
1、各環節價格下降仍有較大空間,用設備及備件價格下降來抵消延時并網對于電價下調的懲戒。根據SOLARZOOM新能源智庫跟蹤,雖然電池和組件公開價格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維持不變,但是私下成交價早已實際性下調,單晶PERC實際成交已經出現了1.70元/W的價格,而多晶組件處境更加惡劣,有媒體報道,在公開招標項目中出現了1.35元/W的“自殺式“價格,實際上記者還有收到過更低的“拋貨價”;
2、投資人及金融機構信心下滑,有業內資深人士跟記者透露,“公司現在關心的不是有沒有補貼,而是補貼什么時候能到手”。補貼拖欠幾成定式,今年龍頭企業屢爆紅燈,當然有技術路線之爭落敗、戰略決策失誤等因素,可是近70億的補貼拖欠影響也絕不能忽視。再考慮到行業下行,產業投資人不免染上股市“追漲殺跌”的通病;
3、電力約束,這個因素之前幾乎沒有人公開提過,被很多人有意或者無意忽視,卻在今年集中爆發出來,山東、江蘇……等分布式發展比較好的省份都先后出臺政策,要求并網分布式光伏加配儲能設施,因為電網已經無力容納過多的“階段性摸高”電力,而且這個問題影響的不單單只是今年的光伏裝機,這個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或者直接點兒說,儲能沒有出現經濟性并且大規模爆發,會一直制約我國新能源發展的速度。
綜上所述,要在重重障礙的拖累下,要在11、12月份兩個月內裝出12GW的電站,考慮到各組件龍頭的訂單和出貨狀況,幾乎不可能,25GW也許才是個比較腳踏實地的可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