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不斷的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后,國家相關部門果斷出手了。
10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的補充通知》(簡稱《補充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發生冒煙、起火事故的,應在事故發生后12小時內,向市場監管總局報告事故基本信息。若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社會影響的,應在6小時內上報。
今年5月到7月,僅3個月,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統計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
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涉及蔚來汽車(NYSE:NIO)、特斯拉(NASDAQ:TSLA)、威馬和比亞迪(002594.SZ)等多家在境內外上市的主流新能源汽車企業。
相關部門接連出手
近兩年來,國內發生了多起新能源汽車冒煙、自燃等事故,引起消費者關注。《補充通知》等于給新能源車企戴上“緊箍咒”,重點要求企業不得瞞報。
此次《補充通知》,對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
其中,12小時內上報的信息,主要為《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信息表(試行)》中第一項至第五項,其中包括事故、車輛、電池、用戶及經銷商等信息,而對于事故車輛的起火、冒煙位置及原因初判亦應有所交代。事故發生后48小時內,生產者應上報《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信息表(試行)》的完整信息。
事實上,為加強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市場監管總局和工信部今年以來接連出手。
今年3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的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企業一旦發生交通碰撞、火災等相關事故,應立即組織調查分析,并向市場監管總局報告調查分析結果。
6月17日,工信部亦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企業應及時開展事故調查。
“發火”車輛涉及多個品牌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9%和61.7%。
2019年1-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9萬輛和79.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1.6%和32.0%。
而據公安部官網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44萬輛,占汽車保有總量的1.3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2.85%。
不過,隨著保有量不斷增加,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問題逐步凸顯。
據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今年8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自今年5月起,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平均每1.5天就有一起事故發生。
中證君梳理今年以來發生的多起自燃事件發現,“發火”車輛不分高中低檔,涉及威馬EX、特斯拉Model S、蔚來、長安、眾泰等多個品牌和多個車型。
2019年,中國多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宣布召回旗下問題車輛。市場監管總局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車企合計召回新能源汽車2.76萬輛。
6月27日,蔚來汽車宣布召回4803輛蔚來ES8電動汽車。蔚來汽車稱,該型號汽車搭載的電池模組內的電壓采樣線束存在走向不當的情況,極端情況下可能造成電池包熱失控和起火。
7月12日,北汽新能源汽車常州有限公司宣布召回1389輛威旺407 EV系列電動廂式運輸車,召回原因是其電池供應商生產存在問題,車輛使用中可能出現電池包內部過熱甚至起火。
以蔚來汽車為例,在經歷了自燃事件、產品召回、裁員風波,似乎已經進入了“至暗時刻”。十一小長假期間,蔚來最低股價跌至1.19美元;中國造車新勢力第一股從巔峰時期的13美元,已跌到1美元關口。
近六成自燃與電池有關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統計的79起事故均為自燃。而在這些自燃的事故中,41%的車輛處于行駛狀態,40%的車輛處于靜止狀態,19%的車輛處于充電狀態。
起火原因再細化,58%的車輛起火源于電池問題。而在這些自燃的車型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三元鋰電池,少部分車型采用的是其他類型電池。
中證君總結近期的電動車自燃事故,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事故發生后,相關車企都積極響應,第一時間表示已經派出人員前往事故現場。但對于披露事故原因和調查結果,卻沒有下文。
業內人士認為,從車企角度,安全生產和生產安全產品,是必須的,更要做好對汽車售后的監控。如果一輛車的電池等方面有安全隱患,應該做到對用戶及時報警提醒。要認真對待每一起事故,出具詳細可信的調查報告,充分保障用戶乃至全社會的知情權,并采取相關防范和改進措施。
該人士強調,對于消費者而言,不宜恐慌,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事故的比例并非特別高,只是每次自燃事故被社會關注,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無論什么車企,只要遭遇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都需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報告出來回應外界的擔憂和質疑,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10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的補充通知》(簡稱《補充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發生冒煙、起火事故的,應在事故發生后12小時內,向市場監管總局報告事故基本信息。若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社會影響的,應在6小時內上報。
今年5月到7月,僅3個月,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統計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
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涉及蔚來汽車(NYSE:NIO)、特斯拉(NASDAQ:TSLA)、威馬和比亞迪(002594.SZ)等多家在境內外上市的主流新能源汽車企業。
相關部門接連出手
近兩年來,國內發生了多起新能源汽車冒煙、自燃等事故,引起消費者關注。《補充通知》等于給新能源車企戴上“緊箍咒”,重點要求企業不得瞞報。
此次《補充通知》,對新能源汽車事故報告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
其中,12小時內上報的信息,主要為《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信息表(試行)》中第一項至第五項,其中包括事故、車輛、電池、用戶及經銷商等信息,而對于事故車輛的起火、冒煙位置及原因初判亦應有所交代。事故發生后48小時內,生產者應上報《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信息表(試行)》的完整信息。
事實上,為加強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市場監管總局和工信部今年以來接連出手。
今年3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管理的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企業一旦發生交通碰撞、火災等相關事故,應立即組織調查分析,并向市場監管總局報告調查分析結果。
6月17日,工信部亦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企業應及時開展事故調查。
“發火”車輛涉及多個品牌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9.9%和61.7%。
2019年1-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9萬輛和79.3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1.6%和32.0%。
而據公安部官網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44萬輛,占汽車保有總量的1.3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2.85%。
不過,隨著保有量不斷增加,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問題逐步凸顯。
據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今年8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自今年5月起,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共發現79起安全事故,涉及車輛96輛,平均每1.5天就有一起事故發生。
中證君梳理今年以來發生的多起自燃事件發現,“發火”車輛不分高中低檔,涉及威馬EX、特斯拉Model S、蔚來、長安、眾泰等多個品牌和多個車型。
2019年,中國多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宣布召回旗下問題車輛。市場監管總局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車企合計召回新能源汽車2.76萬輛。
6月27日,蔚來汽車宣布召回4803輛蔚來ES8電動汽車。蔚來汽車稱,該型號汽車搭載的電池模組內的電壓采樣線束存在走向不當的情況,極端情況下可能造成電池包熱失控和起火。
7月12日,北汽新能源汽車常州有限公司宣布召回1389輛威旺407 EV系列電動廂式運輸車,召回原因是其電池供應商生產存在問題,車輛使用中可能出現電池包內部過熱甚至起火。
以蔚來汽車為例,在經歷了自燃事件、產品召回、裁員風波,似乎已經進入了“至暗時刻”。十一小長假期間,蔚來最低股價跌至1.19美元;中國造車新勢力第一股從巔峰時期的13美元,已跌到1美元關口。
近六成自燃與電池有關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統計的79起事故均為自燃。而在這些自燃的事故中,41%的車輛處于行駛狀態,40%的車輛處于靜止狀態,19%的車輛處于充電狀態。
起火原因再細化,58%的車輛起火源于電池問題。而在這些自燃的車型中,大部分都是采用三元鋰電池,少部分車型采用的是其他類型電池。
中證君總結近期的電動車自燃事故,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事故發生后,相關車企都積極響應,第一時間表示已經派出人員前往事故現場。但對于披露事故原因和調查結果,卻沒有下文。
業內人士認為,從車企角度,安全生產和生產安全產品,是必須的,更要做好對汽車售后的監控。如果一輛車的電池等方面有安全隱患,應該做到對用戶及時報警提醒。要認真對待每一起事故,出具詳細可信的調查報告,充分保障用戶乃至全社會的知情權,并采取相關防范和改進措施。
該人士強調,對于消費者而言,不宜恐慌,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事故的比例并非特別高,只是每次自燃事故被社會關注,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無論什么車企,只要遭遇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都需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報告出來回應外界的擔憂和質疑,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