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該項目是廈門市鄉村振興戰略示范項目之一,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投資,項目規劃流轉土地1500畝,是福建省首個農、光、旅三產融合項目。項目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占地310畝,投資約1.2億元,建成后預計年產值達3500萬元。項目全部建成后,不僅助力同安乃至廈門的鄉村振興戰略,還將帶動拉動周邊村莊經濟。
打造廈門菜籃子基地
“該項目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地三用。”廈門中電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偉介紹,農、光、旅三產融合在一塊土地上同時實現了農業生產、光伏發電和農業休閑旅游三大產業。項目通過建設新型智能溫室大棚,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利用大棚頂部鋪設光伏組件,解決農業設施用電,提供綠色可再生資源;此外,項目還將依托立體空間和現代種植技術,發展集休閑體驗、觀光采摘為一體的休閑農業。通過三產之間融合互補,實現土地的綜合利用。
智能溫室大棚與光伏發電相結合,也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據介紹,項目的光伏大棚設計上,采用“隔二鋪一”的建造方式,由2塊光伏板與1塊散射玻璃組合而成,光伏板提供設施農業的用電需求和夜間生長補光,散射玻璃可以將太陽光均勻柔和地分散在大棚內,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最佳光照。值得一提的是,結合本地的氣候特點,光伏大棚擁有抗15級臺風的建造工藝,遇上臺風也不怕。
此外,該項目采取的智能化水培種植,與土壤栽培相比,水培種植產量更高、品質也更好。科技種植讓農業種植更高效、更綠色、更便捷。“該項目定位為廈門市‘菜籃子基地’,為全市提供綠色有機蔬菜。”周建偉說,項目一期建成后,農業產能將達到4200噸。
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我市鄉村振興戰略示范項目之一,該項目將有效拉動周邊村莊經濟。”周建偉認為,項目建成后,通過土地租金、入園就業收入和旅游配套收入,將有力帶動當地村民增收。
據了解,項目用地由當地村民流轉而來,土地租金每畝每年1500元。周建偉介紹,出于讓利于民的考量,這個租金的標準比目前周邊的行情要高,五年一次性通過村委會支付給農戶,每五年遞增10%。另一方面,項目投用后將產生大量用工需求,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物流配送。其中,一期項目可提供120個就業崗位,完全建成后預計可增至600多個,帶動當地村莊及周邊的就業。
周建偉說,通過統一規劃,參與生產,農民既可以擺脫自主種植所帶來的生產風險和銷售風險,還能有穩定且相對可觀的收入,“我們每名工人每個月的最低工資至少有3500元”。
此外,依托當地資源,項目打造的休閑觀光板塊將推動該區域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通過積極引導周邊農戶發展休閑客棧、田園農家樂,讓更多村民共享項目發展紅利與實惠,帶動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