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9年,光伏行業邁向寡頭時代的步伐加快。從35家最大光伏企業去年531前夕和今年2月14日市值分布情況對比可以看出,CR10(前10家光伏企業市值之和占比)從2018年5月31日的60%上升到今年2月14日的66.25%。CR5(前5家市值之和占比)從去年5月31日的40.6%上升到今年2月14日的48.2%,接近半數。這說明經過新一輪調整后,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從35家光伏企業2018年業績預告可以看出,6成以上企業凈利潤減少;3家企業凈利潤減少25至40倍,7家企業由贏利或基本贏利變為虧損,說明光伏大企業之間的格局在進一步調整,光伏行業邁向寡頭時代的步伐在加快。
那么光伏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是產業鏈哪個環節帶來的?光伏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產業集中情況如何?邁向寡頭時代的邏輯又是什么?硅料、硅片、電池片各環節的技術門檻和規模門檻又有多高?在大洗牌中,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無法擴產升級為寡頭的光伏巨頭又面臨什么樣的命運?
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集中度(CR值)
35家光伏企業2018年和2019年市值分布對比
業內專家認為,531新政之后,在平價上網政策的推動下,光伏行業競爭中的勝出者竭盡所能抬高低成本優勢技術和規模方面的門檻,讓同行難望其項背。
在規模方面,從上游硅片到組件端,規模壁壘越來越高。組件端的投資規模都是億/GW級,而且行業難以接受5GW以下的組件企業進入。
在電池片領域,市場上最熱的PERC,投資都需要 6億/GW以上,而且要背靠隆基的技術支持。硅片領域集中度更顯著,除了隆基和中環之外,很多廠家都虧損甚至垮掉。
531以來,在規模和低成本技術的雙重碾壓下,有638家光伏企業倒閉,占已注銷光伏企業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虧損或經營不善的企業數量更多。2018年業績預告表明,即使是大企業也有不少陷入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境地。
硅料環節:三寡頭格局
在硅料環節,大全新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三家公司將會占據全世界70%的市場份額。
單晶用的致密料由于技術壁壘較高,導致供應廠商的集中度較高。以N型單晶少子壽命≥1000us的規格要求為例,國產多晶硅料的不合格率約為15%-20%,而采用進口的硅料不合格率僅為0.9%-0.5%,因此過去幾年致密料主要依賴進口。
目前國內能大量供給單晶料的供應商主要有四家,即永祥硅業(通威子公司),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特變電工子公司)以及協鑫,國外則主要是OCI和瓦克等。
為了搶占優質硅料的供給,年初以來,隆基已經與全球多家一線硅企簽訂長期采購協議,鎖定未來3-4年的硅料供應,并且有預付條款。中環則與協鑫深度合作,參股新疆的新產能。
硅片環節:規模壁壘初步形成
9大廠商產量占比55%
光伏產業總體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硅片環節的過剩尤為突出。根據PVInfolink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2季度末,全球硅片總產能超過160GW,年化產能利用率僅有74.6%,低于上下游的多晶硅和電池片環節。
盡管面臨過剩,由于新產能的生產成本較既有產能有明顯優勢,2018年硅片的產能仍在大舉擴張,其中單晶硅片從46GW增加至73GW,同比增長60%,增量主要來自隆基、中環等龍頭企業的擴張,多晶硅片從98GW增加至114GW,同比增長17%,主要來自金剛線改造帶來的切片產能自然增加。
相較而言,二三線廠商產能較少,開工率受行情波動大,導致毛利率和競爭力較低。觀察“531新政”之后硅片行業的開工情況,除了晶科、阿特斯等一體化企業維持滿產之外,第三方硅片企業的開工情況都有不同程度下滑,賽維、昱輝等二三線企業下滑尤其明顯,多晶硅片廠商旭陽雷迪直接退出市場。
為了加速構建規模壁壘,一線龍頭加速擴產以鞏固市場地位。截至2018年上半年,晶科、晶澳、天合等六大一體化組件廠和隆基、中環和協鑫三大硅片廠的產能份額已達全球產能的50%以上,產量份額則超過55%。
其中,協鑫、隆基、中環三大硅片廠2018年上半年的產能和產量份額分別達到36%和40%,頭部效應非常突出。六大一體化組件廠的產能和產量份額均為20%左右,剩余80%主要是第三方硅片企業。
隨著行業格局日漸清晰,硅片龍頭的地位日漸穩固,對新進入者也建立了足夠高的壁壘。在資金壁壘方面,1GW硅棒和切片的產能投資接近10億元,而在規模壁壘上,目前一線龍頭企業的產能門檻已升至20GW以上,巨大的產能一方面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能有效綁定下游客戶,新進入者在產銷兩端都面臨巨大的困境。
此外硅片行業的吸引力也較低,隨著硅片價格大幅下降,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大不如前,對新進入者的吸引力也大為減弱。
單晶硅片進入“雙寡頭”時代
由于單晶產品方面的優勢明顯,不僅PERC市場熱銷,而且單晶技術潛力很大,因此單晶龍頭隆基和中環都以巨額投資迅速擴大產能,以求迅速抓住機遇。隆基在2018年將達到25GW的單晶硅產能,中環也將達到23GW,單晶將進入“雙寡頭”時代。兩家合計占整個硅片市場16.7%的市場份額,占整個單晶硅片市場55.8%的份額。隆基、中環總產能占比已從2015年的50%左右迅速提升至2017年年底的70%以上。
晶科、協鑫、阿特斯等企業,也無一例外不在謀求建立或擴大單晶硅片的產能,促使整個行業的單晶產能快速擴大。根據各家的擴產情況,到2018年底,行業單晶硅片產能將達到60GW。
根據晶盛機電一位專家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九五式以上的單晶爐多達8900臺,正在建設當中的單晶爐,多達3000臺,到2018年年底,行業內單晶爐總數量將會達到12000臺以上。
而且這些單晶爐都是可以使用26英寸以上大熱場的大產量單晶爐。伴隨著今年熱場升級的改造,這部分單晶爐的平均月產出會達到8到9兆瓦。
2017年前多晶硅CR9達到60%,其中協鑫占多晶硅片市場份額26%,其余第三方多晶硅片廠商市占率僅6.5%,晶科、阿特斯等第三方硅片廠的份額總計達13%。
“531新政”對多晶硅片的沖擊尤為嚴重,531之后榮德、高佳等二線第三方硅片廠紛紛降低開工率,旭陽雷迪直接關停,預計多晶硅片未來的格局將以協鑫、一體化組件廠和少量第三方企業鼎足并立的狀態。
2018年9月,前七家企業月產量共計13600噸,占總產量的73.4%,其中月產量在千噸以上的企業有5家,分別為:江蘇中能、新特能源、四川永祥、亞洲硅業、新疆大全,占9月份總產量的63.4%。10月份七家企業月產量在千噸以上,分別為:江蘇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四川永祥、洛陽中硅、東方希望、亞洲硅業,產量共計16030噸,占總產量的76.2%。
電池片環節分化加快,
未來可能形成寡頭
電池片環節目前還未能見到寡頭壟斷的格局出現。由于技術資金壁壘相對低,同時技術路線很多,廠商比較分散,2017年電池片CR10=43.9%,顯著小于硅片的59.2%,所以目前的議價能力較弱。
電池片環節整體議價能力弱導致行業平均毛利率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較低位置,平均的毛利率大約在5%-15%。
電池片技術更新換代較快,龍頭在新技術的研發和跟進上更有優勢,導致行業內差距越來越大。不同技術路線成本效率差異大,高成本電池片廠商逐步退出,新進入者和替代品威脅不大,垂直廠商有擴張動力。
目前看到電池片環節,會在未來的三年內出現新的賽道,那就是hit(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已經有公司在雄心勃勃的布局相關技術,技術一旦成熟,會以30吉瓦級別擴產相關產能,那時電池片環節也可能會出現寡頭壟斷的公司。
組件環節則由于技術壁壘太低,暫時看不到行業聚集的可能性。
寡頭時代的競爭邏輯
在邁向寡頭時代的進程中,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在單晶或多晶廠商內部競爭中,規模和成本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重要因素。單多晶廠商間競爭的關鍵是效率和成本的綜合性價比。
平價上網日益接近,龍頭會發起價格戰,行業份額將更加集中,行業毛利率會在低位區間震蕩,迎來龍頭的薄利多銷時代。
這一輪產業洗禮后,光伏產業將會迎來專業化時代。傳統的幾家光伏巨頭有可能淪為渠道商和經銷商,阿特斯,晶澳,天合等光伏巨頭在追趕新的一輪技術浪潮時會感到越來越吃力,未來須憑借著強大的品牌力和強大的海外分銷渠道尋找自己生存的一隅之地。
從35家光伏企業2018年業績預告可以看出,6成以上企業凈利潤減少;3家企業凈利潤減少25至40倍,7家企業由贏利或基本贏利變為虧損,說明光伏大企業之間的格局在進一步調整,光伏行業邁向寡頭時代的步伐在加快。
那么光伏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是產業鏈哪個環節帶來的?光伏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產業集中情況如何?邁向寡頭時代的邏輯又是什么?硅料、硅片、電池片各環節的技術門檻和規模門檻又有多高?在大洗牌中,中小企業紛紛倒閉,無法擴產升級為寡頭的光伏巨頭又面臨什么樣的命運?
光伏產業鏈各環節集中度(CR值)

35家光伏企業2018年和2019年市值分布對比

業內專家認為,531新政之后,在平價上網政策的推動下,光伏行業競爭中的勝出者竭盡所能抬高低成本優勢技術和規模方面的門檻,讓同行難望其項背。
在規模方面,從上游硅片到組件端,規模壁壘越來越高。組件端的投資規模都是億/GW級,而且行業難以接受5GW以下的組件企業進入。
在電池片領域,市場上最熱的PERC,投資都需要 6億/GW以上,而且要背靠隆基的技術支持。硅片領域集中度更顯著,除了隆基和中環之外,很多廠家都虧損甚至垮掉。
531以來,在規模和低成本技術的雙重碾壓下,有638家光伏企業倒閉,占已注銷光伏企業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虧損或經營不善的企業數量更多。2018年業績預告表明,即使是大企業也有不少陷入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境地。
硅料環節:三寡頭格局
在硅料環節,大全新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三家公司將會占據全世界70%的市場份額。
單晶用的致密料由于技術壁壘較高,導致供應廠商的集中度較高。以N型單晶少子壽命≥1000us的規格要求為例,國產多晶硅料的不合格率約為15%-20%,而采用進口的硅料不合格率僅為0.9%-0.5%,因此過去幾年致密料主要依賴進口。
目前國內能大量供給單晶料的供應商主要有四家,即永祥硅業(通威子公司),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特變電工子公司)以及協鑫,國外則主要是OCI和瓦克等。
為了搶占優質硅料的供給,年初以來,隆基已經與全球多家一線硅企簽訂長期采購協議,鎖定未來3-4年的硅料供應,并且有預付條款。中環則與協鑫深度合作,參股新疆的新產能。
硅片環節:規模壁壘初步形成
9大廠商產量占比55%
光伏產業總體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硅片環節的過剩尤為突出。根據PVInfolink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2季度末,全球硅片總產能超過160GW,年化產能利用率僅有74.6%,低于上下游的多晶硅和電池片環節。
盡管面臨過剩,由于新產能的生產成本較既有產能有明顯優勢,2018年硅片的產能仍在大舉擴張,其中單晶硅片從46GW增加至73GW,同比增長60%,增量主要來自隆基、中環等龍頭企業的擴張,多晶硅片從98GW增加至114GW,同比增長17%,主要來自金剛線改造帶來的切片產能自然增加。
相較而言,二三線廠商產能較少,開工率受行情波動大,導致毛利率和競爭力較低。觀察“531新政”之后硅片行業的開工情況,除了晶科、阿特斯等一體化企業維持滿產之外,第三方硅片企業的開工情況都有不同程度下滑,賽維、昱輝等二三線企業下滑尤其明顯,多晶硅片廠商旭陽雷迪直接退出市場。
為了加速構建規模壁壘,一線龍頭加速擴產以鞏固市場地位。截至2018年上半年,晶科、晶澳、天合等六大一體化組件廠和隆基、中環和協鑫三大硅片廠的產能份額已達全球產能的50%以上,產量份額則超過55%。
其中,協鑫、隆基、中環三大硅片廠2018年上半年的產能和產量份額分別達到36%和40%,頭部效應非常突出。六大一體化組件廠的產能和產量份額均為20%左右,剩余80%主要是第三方硅片企業。
隨著行業格局日漸清晰,硅片龍頭的地位日漸穩固,對新進入者也建立了足夠高的壁壘。在資金壁壘方面,1GW硅棒和切片的產能投資接近10億元,而在規模壁壘上,目前一線龍頭企業的產能門檻已升至20GW以上,巨大的產能一方面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能有效綁定下游客戶,新進入者在產銷兩端都面臨巨大的困境。
此外硅片行業的吸引力也較低,隨著硅片價格大幅下降,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大不如前,對新進入者的吸引力也大為減弱。
單晶硅片進入“雙寡頭”時代
由于單晶產品方面的優勢明顯,不僅PERC市場熱銷,而且單晶技術潛力很大,因此單晶龍頭隆基和中環都以巨額投資迅速擴大產能,以求迅速抓住機遇。隆基在2018年將達到25GW的單晶硅產能,中環也將達到23GW,單晶將進入“雙寡頭”時代。兩家合計占整個硅片市場16.7%的市場份額,占整個單晶硅片市場55.8%的份額。隆基、中環總產能占比已從2015年的50%左右迅速提升至2017年年底的70%以上。
晶科、協鑫、阿特斯等企業,也無一例外不在謀求建立或擴大單晶硅片的產能,促使整個行業的單晶產能快速擴大。根據各家的擴產情況,到2018年底,行業單晶硅片產能將達到60GW。
根據晶盛機電一位專家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九五式以上的單晶爐多達8900臺,正在建設當中的單晶爐,多達3000臺,到2018年年底,行業內單晶爐總數量將會達到12000臺以上。
而且這些單晶爐都是可以使用26英寸以上大熱場的大產量單晶爐。伴隨著今年熱場升級的改造,這部分單晶爐的平均月產出會達到8到9兆瓦。
2017年前多晶硅CR9達到60%,其中協鑫占多晶硅片市場份額26%,其余第三方多晶硅片廠商市占率僅6.5%,晶科、阿特斯等第三方硅片廠的份額總計達13%。
“531新政”對多晶硅片的沖擊尤為嚴重,531之后榮德、高佳等二線第三方硅片廠紛紛降低開工率,旭陽雷迪直接關停,預計多晶硅片未來的格局將以協鑫、一體化組件廠和少量第三方企業鼎足并立的狀態。
2018年9月,前七家企業月產量共計13600噸,占總產量的73.4%,其中月產量在千噸以上的企業有5家,分別為:江蘇中能、新特能源、四川永祥、亞洲硅業、新疆大全,占9月份總產量的63.4%。10月份七家企業月產量在千噸以上,分別為:江蘇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四川永祥、洛陽中硅、東方希望、亞洲硅業,產量共計16030噸,占總產量的76.2%。
電池片環節分化加快,
未來可能形成寡頭
電池片環節目前還未能見到寡頭壟斷的格局出現。由于技術資金壁壘相對低,同時技術路線很多,廠商比較分散,2017年電池片CR10=43.9%,顯著小于硅片的59.2%,所以目前的議價能力較弱。
電池片環節整體議價能力弱導致行業平均毛利率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較低位置,平均的毛利率大約在5%-15%。
電池片技術更新換代較快,龍頭在新技術的研發和跟進上更有優勢,導致行業內差距越來越大。不同技術路線成本效率差異大,高成本電池片廠商逐步退出,新進入者和替代品威脅不大,垂直廠商有擴張動力。
目前看到電池片環節,會在未來的三年內出現新的賽道,那就是hit(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已經有公司在雄心勃勃的布局相關技術,技術一旦成熟,會以30吉瓦級別擴產相關產能,那時電池片環節也可能會出現寡頭壟斷的公司。
組件環節則由于技術壁壘太低,暫時看不到行業聚集的可能性。
寡頭時代的競爭邏輯
在邁向寡頭時代的進程中,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在單晶或多晶廠商內部競爭中,規模和成本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重要因素。單多晶廠商間競爭的關鍵是效率和成本的綜合性價比。
平價上網日益接近,龍頭會發起價格戰,行業份額將更加集中,行業毛利率會在低位區間震蕩,迎來龍頭的薄利多銷時代。
這一輪產業洗禮后,光伏產業將會迎來專業化時代。傳統的幾家光伏巨頭有可能淪為渠道商和經銷商,阿特斯,晶澳,天合等光伏巨頭在追趕新的一輪技術浪潮時會感到越來越吃力,未來須憑借著強大的品牌力和強大的海外分銷渠道尋找自己生存的一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