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冬時節,屋外寒風凜冽,走進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耽車鄉淜頭村,正午陽光暖暖灑下。提及光伏產業帶來的好處,村民都說:“它讓大家吃得飽,穿得暖,還有了穩定收入。”
近年來,平順縣把發展光伏產業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作為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創新舉措之一,讓陽光“照亮”貧困戶的脫貧路,2018年,33.14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和潞安30兆瓦集中式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帶動1.5萬多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總共花了2.7萬元,我自己出了9千元,國家補貼1.8萬元。家里用電不用出錢,多余的電量還能賣給國家電網賺取電費。”平順縣青羊鎮路家口村村民郭天明說。據了解,2015年,作為平順縣首批實施家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之一的路家口村光伏電站并網運行良好,收益可觀。
一塊塊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像拼圖一樣在屋頂、山坡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在陽光照射下發出淡藍色的光。“屋頂電站光伏板,每千瓦每天可平均發電3.3度,每度0.98元。”自從安裝了屋頂電站,村里和貧困村民就有了來自“陽光”的收入。
北耽車鄉淜頭村貧困戶張永紅作為村里河道管理員,年底領到了公益性崗位電站收益分紅補助2500元,日子有了好轉,也給他帶去生活的信心和脫貧的勇氣。2017年,北耽車鄉淜頭村利用豐富日照資源,建起了100kW的村級光伏電站,村集體經濟每年可穩定增收14萬余元,光伏發電的收益全部都用在村集體經濟和幫扶貧困戶上。
西溝村在發展香菇產業過程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光互補+貧困戶”形式,采取“棚上光伏發電、棚下種植香菇”的立體化農光互補模式,建起了一座500kW的光伏電站,年收益達60余萬元,20畝土地實現立體化增值,帶動26戶53名失能、弱能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并為120名70歲以上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借力光伏項目力推‘扶貧快車’加速前行,不僅可以幫助貧困戶獲得‘陽光收益’,還開辟了一條新的扶貧渠道,也打破了長久以來‘輸血式’的扶貧模式,由單一的資金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幫助全縣貧困戶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穩。”平順縣扶貧開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光伏發電的收益正在為村民脫貧源源不斷地發揮“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