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山東省荷澤市曹縣分布市光伏發電PPP項目一角。本報記者張雨馨攝
“自從有了這個‘小太陽’,我們把電賣給國家,不僅可以定期領到扶貧款,還可以在這里打工掙到錢。”家住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普連集鎮大王集行政村的武鳳嶺老人激動地對記者說。老人所說的“小太陽”,就是村里裝的分布式光伏電池板及其組件。記者近日來到曹縣看到,很多村內坑塘、空閑地、部分房頂上都分布著光伏板,一排排光伏電池板,在夏末秋初的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
“小太陽”變身“金太陽”,成為曹縣脫貧攻堅的又一個有力抓手。曹縣縣委書記張乾山告訴記者,2016年曹縣開始施行光伏發電扶貧PPP項目。在曹縣807個行政村中,預計每年可用在扶貧上的資金達6000多萬元,可幫助2萬多貧困戶脫貧。
“分布式”電站“種太陽”
記者在普連集鎮東王莊村采訪時,遇到了因病致貧的程遠合一家。今年67歲的程遠合告訴記者,女兒常年患病,家庭債臺高筑,自己和女兒都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
“像這樣的貧困戶在曹縣并不少見,總人口170萬的曹縣,2015年底有約14萬貧困人口。”張乾山對記者說,要實現無勞力、無資源、無穩定收入來源的“三無”貧困戶脫貧,任務仍很艱巨。
為了讓鄉親們脫貧,曹縣將目光投向了光伏產業。“之所以想做光伏扶貧,是因為曹縣有很好的地緣優勢,這里光照足、閑散不成片土地較多,適合發展分布式光伏產業。”張乾山告訴記者,曹縣的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147.6小時,各村都有大量的閑置土地、坑塘及可利用的房頂等閑置資源,這些區位優勢為光伏扶貧提供了可能性。“光伏板有25年的生命周期,村民的收益會相對比較穩定,同時又不增加財政負擔,綜合考量之下,2016年初我們確定了光伏扶貧的思路。”曹縣財政局局長孟凡珠說。
要做成一個項目,首先得解決土地問題。盡管曹縣的可利用土地不算少,可在選擇光伏電站的方式上“犯了難”。據了解,光伏電站建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并網方式建設。集中式電站通常利用相對穩定的太陽能資源構建大型光伏電站,接入高壓輸電系統遠距離供電;分布式電站則基于建筑物表面,就近解決用戶的用電問題,通過并網實現供電差額的補償與外送。
“縣委組織部組織了一次統計,各鄉鎮(街道)上報的可利用土地大概有15000畝,做100多兆光伏項目綽綽有余。然而經過國土局認定后,真正能夠利用的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的土地幾乎沒有。”曹縣縣委組織部部長朱雷介紹說,“當時財政局組織了一次市場測試,大部分企業要求建集中式,而且造價高、分成少,這對我們來說很難接受。造價高,扶貧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時我們沒有那么多土地指標建集中式光伏電站。”朱雷對記者說,曹縣財政局因地制宜,提出充分利用村內坑塘、空閑地、房頂資源,采用“分布式”電站“種太陽”的基本思路。
引入PPP模式解財政困局
光照足、閑散土地多,有了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并不能把分布式光伏產業做起來。光伏項目占地廣、投資大,對于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吃飯財政”的曹縣來說,拿出大量土地資源和資金來做光伏扶貧,顯然不現實。如何讓財政“花小錢辦大事”,是當時曹縣面臨的最大難題。
“對于采用哪種模式,大家莫衷一是。有的說要財政拿錢,有的說由曹縣商都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正好當時大力推廣PPP模式,于是我們就想能不能讓光伏扶貧與PPP結合。”孟凡珠說,基于這一思路,財政局決定在全縣27個鄉鎮(街道)、807個行政村建設村級光伏電站,每個電站裝機規模原則上不超過300千瓦。項目總裝機規模為144兆瓦,設計總投資10.9億多元。曹縣分布式項目分為兩個標段:第一個標段80兆瓦,政府占股1%;第二個標段64兆瓦,政府占比2%。預計合作期前15年,每年可用在扶貧上的資金達6000余萬元,約可實現2萬貧困戶脫貧;后10年發電收益全部納入村集體收入(運維費除外),可實現曹縣“三無”貧困戶(兜底戶)全部脫貧。
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中標了曹縣一期光伏扶貧PPP項目。該公司山東區經理馮忠賢告訴記者,第一標段已于2017年6月30日全部并網發電。2016年山東地區的光伏標桿上網電價是每度電0.98元,其中國家電網收購價格是每度電0.3949元,財政補貼為每度電0.5851元。
有了社會資本的參與,曹縣分布式光伏扶貧項目順利展開,全縣27個鄉鎮(街道)、807個行政村建設村級光伏電站,采用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使用者付費機制,由社會資本方負責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發電收入一部分用于償還社會資本方投資回報,剩余資金全部用于扶貧工作或村集體公益事業。
不僅如此,項目由中選社會資本方獨資成立項目公司,在項目合作期內,政府僅承擔風險支出責任。合作期內,項目公司負責分布式光伏電站設計、建設、申請并網、調試以及后期的維護工作。合作期滿后,項目公司將符合PPP合同約定的項目資產及權益無償移交給政府方或政府方指定機構。
通過“使用者付費”的回報機制,項目在產生發電并網收益的同時,還起到了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作用。曹縣縣長梁惠民說,通過光伏項目帶動,2017年曹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1萬元的村占99.5%,比2016年提高了38.7%,有力助推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光伏”+“PPP”讓貧困群眾得實惠
記者在大王集行政村遇見了正在當地光伏電站公益崗清潔光伏板的武鳳嶺。包村干部王圣民介紹說:“武鳳嶺老人無兒無女,村里幫其申請了五保金,既符合村里光伏扶貧的條件,又是光伏電站公益崗位的成員,主要負責電站內部的除草和光伏板的清潔。今年他已經達到了脫貧條件。”
據了解,曹縣普連集鎮2017年利用村閑置土地,建設光伏扶貧電站40余處,總裝機規模超過4兆瓦,2017年6月底并網。目前,鎮里的光伏電站收益分配主要用于支付扶貧公益崗位工資、扶持本村貧困戶和本村公益建設等方面。“我在2017年檢查出心臟病,但是沒錢手術,只能在家吃藥保守治療。多虧村里建了光伏電站,我可以領扶貧補貼和工資,也舍得去大醫院看病了。電站的活兒也不重,我身體可以承受。國家的政策好,我現在心里全都是感激!”武鳳嶺對記者說。
PPP不僅僅能讓貧困地區實現脫貧摘帽,更能讓貧困群眾得到實惠。截至目前,曹縣已入省級PPP項目庫項目13個,總投資約102億元。在曹縣已簽約落地的項目中,中標社會資本方全部為民營企業。“曹縣在積極加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放力度的同時,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為民營企業創造平等競爭機會。”張乾山說。
光伏發電扶貧PPP項目。在曹縣807個行政村中,預計每年可用在扶貧上的資金達6000多萬元,可幫助2萬多貧困戶脫貧。“小太陽”變身“金太陽”,成為曹縣脫貧攻堅的又一個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