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一號從多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在今天下午發改委價格司召開的內部會議上,多家新能源企業負責人代表集體呼吁希望國家盡早放開光伏指標,各方對存量補貼等內容也進行了探討。
今日午間有消息稱,國電投、華能、華電、三峽、晶科、隆基、天合光能、晴天科技、力諾光伏、山東大海新能源、同創互達等公司將要參加發改委價格司召開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座談會,重點了解光伏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成本和盈利情況,以及對下一步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的意見建議。能源一號向多方求證后獲悉,確有此事。
能源一號獨家了解到,今天下午該會議準時召開并長達數小時。多家企業負責人呼吁,希望有關部門放開戶用指標,“沒有放量,就沒有辦法展開工作。”
這一呼吁主要針對今年的“531”新政而來。該政策規定,今年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考慮今年分布式光伏已建情況,明確各地5月31日前并網的分布式發電項目納入國家認可的規模管理范圍,未納入國家認可的規模管理范圍項目,由地方依法予以支持。
將分布式控制在10GW規模的這一內容,在戶用市場中產生了不小反響,并對行業帶來了重大影響。據5月底的分布式新增裝機量來看,今年10GW 的分布式規模已基本消化完畢。
國內一家戶用光伏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筆者,今年第一季度并不是戶用的安裝高峰,大量在建戶用項目是在第二季度開始的。據不完全測算,國內當時尚未并網的戶用光伏項目約是6萬戶~8萬戶。
531政策后,國內戶用企業也在積極想方設法拓展客戶,有的地區如浙江省,也下發了新的戶用補貼指標:2018年繼續實行電量省補貼政策,補貼標準為0.1元/千瓦時,與國家建設指標脫鉤;家庭屋頂光伏,對2018年的發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按0.32元/度補貼;全額上網模式按照0.7/度補貼。
事實上,在今天下午的會議中,有企業負責人就提出,希望國家盡快展開對于2019年的戶用等光伏指標安排,從而讓企業度過難關。量的提升,至為關鍵。
此前也有企業對能源一號表示,在531新政之后,產品價格嚴重下挫,不少廠家被迫減產停產,關停產能資產大幅提升。因此各方應尊重市場、呵護經濟發展。
據了解,今天下午閉門會議的第二個重點集中于“存量補貼”問題,即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發放情況。
該補貼資金是根據《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由國家財政部、發改委及能源局聯合管理并下發的。資金來源則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征收范圍是除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以外的全部銷售電量,每千瓦時征收1.9分,以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穩定的收益。
今年6月15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公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第七批)的通知》,將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有消息稱,其中光伏發電項目容量21.8GW,占全部并網發電項目的約33%,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區;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容量約為3.2GW。
目前,多家企業已拿到了相應補貼,有的高達數億元。未來,這類存量補貼的支付方式、何時支付等,企業代表都與相關領導做了溝通。
第三,關于電價走向。
2017年12月22日,國家發改委下達通知,降低2018年1月1日之后備案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Ⅰ類、Ⅱ類、Ⅲ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0.55元、0.65元、0.75元/千瓦時(含稅),較2017年普降0.1元/千瓦時(注:2018年1月1日之前備案且于今年6月30日之前完成并網的光伏電站仍執行2017年電價)。自2019年起,納入財政補貼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全部按投運時間執行對應的標桿電價。5月31日,有關部門繼續明確,今年 5 月 31日之后并網的光伏項目(扶貧項目除外),各類補貼在之前的基礎上全部再下調 5 分錢。
據能源一號了解,對于價格機制、未來價格走勢等,企業所提的意見似乎并不算太多,主要焦點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點上。
上述內容僅供參考,具體內容仍以官方等口徑為準。
今日午間有消息稱,國電投、華能、華電、三峽、晶科、隆基、天合光能、晴天科技、力諾光伏、山東大海新能源、同創互達等公司將要參加發改委價格司召開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座談會,重點了解光伏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成本和盈利情況,以及對下一步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的意見建議。能源一號向多方求證后獲悉,確有此事。
能源一號獨家了解到,今天下午該會議準時召開并長達數小時。多家企業負責人呼吁,希望有關部門放開戶用指標,“沒有放量,就沒有辦法展開工作。”
這一呼吁主要針對今年的“531”新政而來。該政策規定,今年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考慮今年分布式光伏已建情況,明確各地5月31日前并網的分布式發電項目納入國家認可的規模管理范圍,未納入國家認可的規模管理范圍項目,由地方依法予以支持。
將分布式控制在10GW規模的這一內容,在戶用市場中產生了不小反響,并對行業帶來了重大影響。據5月底的分布式新增裝機量來看,今年10GW 的分布式規模已基本消化完畢。
國內一家戶用光伏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筆者,今年第一季度并不是戶用的安裝高峰,大量在建戶用項目是在第二季度開始的。據不完全測算,國內當時尚未并網的戶用光伏項目約是6萬戶~8萬戶。
531政策后,國內戶用企業也在積極想方設法拓展客戶,有的地區如浙江省,也下發了新的戶用補貼指標:2018年繼續實行電量省補貼政策,補貼標準為0.1元/千瓦時,與國家建設指標脫鉤;家庭屋頂光伏,對2018年的發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按0.32元/度補貼;全額上網模式按照0.7/度補貼。
事實上,在今天下午的會議中,有企業負責人就提出,希望國家盡快展開對于2019年的戶用等光伏指標安排,從而讓企業度過難關。量的提升,至為關鍵。
此前也有企業對能源一號表示,在531新政之后,產品價格嚴重下挫,不少廠家被迫減產停產,關停產能資產大幅提升。因此各方應尊重市場、呵護經濟發展。
據了解,今天下午閉門會議的第二個重點集中于“存量補貼”問題,即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發放情況。
該補貼資金是根據《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由國家財政部、發改委及能源局聯合管理并下發的。資金來源則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征收范圍是除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以外的全部銷售電量,每千瓦時征收1.9分,以保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穩定的收益。
今年6月15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公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第七批)的通知》,將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有消息稱,其中光伏發電項目容量21.8GW,占全部并網發電項目的約33%,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區;非自然人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容量約為3.2GW。
目前,多家企業已拿到了相應補貼,有的高達數億元。未來,這類存量補貼的支付方式、何時支付等,企業代表都與相關領導做了溝通。
第三,關于電價走向。
2017年12月22日,國家發改委下達通知,降低2018年1月1日之后備案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Ⅰ類、Ⅱ類、Ⅲ類資源區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0.55元、0.65元、0.75元/千瓦時(含稅),較2017年普降0.1元/千瓦時(注:2018年1月1日之前備案且于今年6月30日之前完成并網的光伏電站仍執行2017年電價)。自2019年起,納入財政補貼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全部按投運時間執行對應的標桿電價。5月31日,有關部門繼續明確,今年 5 月 31日之后并網的光伏項目(扶貧項目除外),各類補貼在之前的基礎上全部再下調 5 分錢。
據能源一號了解,對于價格機制、未來價格走勢等,企業所提的意見似乎并不算太多,主要焦點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點上。
上述內容僅供參考,具體內容仍以官方等口徑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