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太陽能光伏電站的發展為先屋頂后地面,屋頂型系統的建置已上軌道。在臺灣政府2025年20GW的框架目標下,政策以“先慢后快”的發展策略推行,持續推出新的法規框架,并盤點、釋出土地空間。臺灣2018上半年的太陽能并網量創下470MW的新高,加上組件價格下降,太陽能光伏電站成本已下降到接近德國、意大利和荷蘭的水平,且預期還會進一步下滑。
根據集邦資訊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網EnergyTrend的《臺灣地區電站項目整合報告》,臺灣2018年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裝置量可達850~920MW。而若2025年要達成20GW的裝置量目標,則臺灣市場自2018年起的年復合成長率(CAGR)將高達303%,且2025年當年的需求量將超過4GW。

隨著政策打開了臺灣市場的內需,不少本地業者宣布跨入組件與電站事業,這對于近來飽受中國大陸供應鏈擠壓的臺廠而言是個轉型的契機。隨著組件價格下降,初始系統成本投資(CapEX)也跟著下降,預期2018下半年開發商投入臺灣系統開發的意愿將提高。

金融與EPC
太陽能光伏電站屬于低風險投資項目,因為其風險相對可控與且有穩定的現金流。風險得以控制需要透過優質的EPC系統運營商與保險業者的合作,透過其對系統設計的理解、對案場的有效管理來確保現金流量的穩定。另一方面,《臺灣地區電站項目整合報告》指出,電站動工前有70%的問題來自于Foundation,完工后有70%的問題來自逆變器,因此逆變器后續的在地保固服務為考量的重點。
根據集邦資訊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網EnergyTrend的《臺灣地區電站項目整合報告》,臺灣2018年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裝置量可達850~920MW。而若2025年要達成20GW的裝置量目標,則臺灣市場自2018年起的年復合成長率(CAGR)將高達303%,且2025年當年的需求量將超過4GW。


2018臺灣較具指標性的大型組件廠
金融與EPC
太陽能光伏電站屬于低風險投資項目,因為其風險相對可控與且有穩定的現金流。風險得以控制需要透過優質的EPC系統運營商與保險業者的合作,透過其對系統設計的理解、對案場的有效管理來確保現金流量的穩定。另一方面,《臺灣地區電站項目整合報告》指出,電站動工前有70%的問題來自于Foundation,完工后有70%的問題來自逆變器,因此逆變器后續的在地保固服務為考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