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漢能薄膜發電發布了2018年度半年報,報告稱2018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集團營收204.15億港元,同比增長超6倍; 利潤73.29億港元,同比增長近30倍。
報告期內公司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得到極大改善,公司關聯交易收入為零,賬面現金充足,現金與現金等價物顯示為11.83億港元。2018年前6個月,公司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得到極大改善。結合中報披露的收入情況以及公司2017年年報財務報表分析,初步匡算,公司前6個月現金收入至少超過110億港元,加上從6月底到8月底繼續回流的超過60億港元,今年前8個月,公司現金收入約170億港元。
公告表示,集團之所以能在2018年上半年取得如此強勁的業績增長,主要是由于裝備產線國產化取得突破,實現大量交付,帶來上游業務的大幅增長。但背后的本質還是基于對未來薄膜太陽能應用產品的市場信心。報告中還特別說明:“本集團更成功拓展創新業務,開拓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及業務構成,不再單純依賴于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連交易。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對本集團的所有受擔保債務,已于2018年3月底前全部還清,較原定時間提早了一年半。”
三大因素促漢能業績爆炸性增長
漢能薄膜發電主營業務分為“上游”“下游”兩部分,上游業務主要包括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裝備和生產線的研發、設計、銷售及交付,并提供相應技術服務。上游業務是集團重點布局的主賽道,而從半年報業績來看,這部分業務無疑已駛上了快車軌,集團在薄膜太陽能技術優勢與裝備交付上的實力集中釋放。
中報數據顯示,在強勁的銷售和交付提振下,2018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上游業務獲得迅猛增長,由去年同期的17.26億港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90.84億港元,大幅上升10倍。在整體營收中,上游業務收入占到93%,成為絕對的主力。上游裝備業務能獲得產業園和第三方大客戶的青睞,除了裝備產線國產化的持續突破,從更深層次講,主要有三大動因。
一是技術層面,漢能薄膜發電作為全球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領導者之一,漢能薄膜發電在技術上長期持續投入,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行業政策層面看,在國家政策對其涉及的薄膜發電、移動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有力地開拓了新市場;三是從市場層面看,薄膜太陽能行業和移動能源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機遇。薄膜太陽能已經成為全球太陽能產業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之一。薄膜太陽能市場信心提振來自新增多個客戶及新項目等。
基于上述三大因素,地方政府與第三方投資者看好移動能源的發展前景,才有了移動能源產業園在各地的落地。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園建設,與薄膜發電訂立薄膜太陽能裝備產線銷售與技術服務合同,打造集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高端裝備制造、組件生產、應用產品研發于一體的高科技+能源現代產業鏈。
上下游業務協同增長緊扣市場需求
在漢能薄膜發電全部204.15億港元的收入中,上游業務產生收入190.84億港元,占全部收入的93%,下游業務產生收入13.30億港元,占全部收入7%。“上游業務”具體指的是:薄膜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裝備及整線生產線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交付,并提供相應技術服務,即薄膜太陽能整線生產線“交鑰匙”解決方案。
從漢能薄膜發電的報告中可以看到,支持大部分收入來源的新增客戶主要是上游的各地政府轉型升級清潔能源結構的移動能源產業園。漢能薄膜發電業績的爆增,主要來自于這些移動能源產業園項目的 “交鑰匙”解決方案中,裝備在短時間內集中大量交付。如綿陽移動產業園“交鑰匙”一期獲收入為9.17億港元,總合同金額為27.3億人民幣,淄博移動產業園“交鑰匙”獲取收入為16.77億港元等。
在業界看來,漢能薄膜發電薄膜太陽能生產線得以在多地得到支持,一方面基于漢能薄膜發電自身對薄膜太陽能組件生產本地化、規?;膹娏乙庠?,另一方面也傳遞了包括地方政府,尤其是參與其中的相關資方對薄膜太陽能未來發展的認可。此外,近年來,以漢能為主的一批中國企業通過努力,拓寬了薄膜太陽能組件應用及銷售,也成為了反促投資上游熱情高漲的原因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表示,會繼續加快已簽訂合同項目的裝備產線交付,同時也在與更多產業園進行合作洽談,預計上游業務還會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上半年,集團的產業園項目客戶包括綿陽產業園、大同產業園及淄博產業園,此前簽約的項目進入大量交付期并順利收到回款。同時,集團正在與更多產業園進行合作洽談,預計未來將會簽約更多類似的產業園項目,為2018年全年及未來數年的業績作出貢獻。
漢能薄膜發電下游業務面向終端消費市場,截至2018年6月30日,下游業務錄得約13.30億港元收入,同比增長17.90%,這些業務涵蓋家庭用戶、工商建筑、農村住宅和特色小鎮等領域,并打入歐洲市場。目前,漢能薄膜發電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3700件,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過900件。
其中,薄膜太陽能產品在市場上占盡柔性、輕巧及弱光性能優異的競爭優勢,讓大家看到了薄膜發電的技術優勢,以及移動能源產業與傳統太陽能產業的巨大差異以及市場前景。今年四月漢能薄膜發電推出單玻“漢瓦”(HanTile),同月推出市場的“漢傘”(Humbrella),均獲得市場積極響應。此外,漢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也相繼應用于如太陽能動力船、共享單車、物流運輸車、無人飛機、太陽能無人汽車等多個移動交通領域。
關聯交易降至零 收入來源多元化
中報顯示,上游業務實現190.84億港元營業收入,來自向漢能聯屬公司進行銷售的收入為零,這意味著本集團與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聯交易降至零。比起公司業績的爆發式增長,關聯交易的大幅降低對上市公司長遠的發展更為重要。
梳理公司最近3年的公告不難發現,從2015年起,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便大幅降低與非上市公司體系的關聯交易,公司的業績一度受到較大的影響。正如公司在既往年報中所言:2015年是公司面臨最大挑戰的一年、2016年是公司變革重生之年、2017年是公司的轉折變革之年,那么2018年則可以定義為公司的收獲之年、重新起航之年。
太陽能發電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領域之一,而在中國的能源結構轉型升級中,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今年下半年,集團將積極開發產業園項目和獨立第三方客戶,相信產業園項目日后將會是上游業務中最重要的大型客戶。下游業務,集團仍以經銷商合作伙伴模式和大客戶直銷模式齊頭并進,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與解決方案,并在移動能源應用領域探索創新合作,為集團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眺望未來,產業園項目需求將持續拉動上游高端生產裝備及整線生產線的集中交付,預計公司上游業務還將會有數十倍空間。下游業務的爆發依賴于中游芯片及組件生產供應,目前限制漢能下游業務爆發的最大瓶頸是中游芯片的供應量。今年上半年裝備產線大量交付,按照SOP及EOR流程測算,這批產線將在未來6-18個月集中釋放產能,也就是說,芯片及組件供應的問題,將在未來6-18個月得到解決,屆時將帶動下游產品的供給爆發,進一步匹配移動能源市場需求,漢能的下游移動能源業務將會呈幾何式增長。
移動能源產業未來想象空間巨大
對于集團未來發展的策略,漢能薄膜發電方面表示:“我們將繼續保持全球領先薄膜太陽能發電高科技新能源公司的位置,以‘一基兩翼’為長遠布局,即以薄膜太陽能技術的持續創新為基礎,以高端裝備及產線的‘交鑰匙’解決方案為左翼,以分布式光伏及移動能源的解決方案為右翼,以上游裝備產線業務為核心,下游分布式光伏業務為戰略方向,積極培育移動能源業務作為集團的大方向。”
在跨國媒體及咨詢公司湯森路透公司于2017年11月發布的《全球能源領導者前100強報告》(《Top 100 Global Energy Leaders Report》)中,漢能薄膜發電集團獲評為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的前25強(Top 25 Energy Subsector Honorees - Renewable Energy),是該榜單上唯一的中國薄膜太陽能公司。
另一個更加積極的因素則是漢能薄膜發電一直致力打造自己核心的競爭力。技術進步仍是這家公司的重要亮點,據了解,截至目前,漢能薄膜發電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3700件,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過900件。將全球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實現裝備制造的國產化,這是漢能薄膜發電在技術和裝備上的核心能力。
漢能薄膜發電集團作為移動能源的大力倡導者與實踐者,其創始人李河君創立的漢能集團經歷水電、風電到現在的薄膜太陽能,深耕清潔能源領域24年,在2009年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通過收購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Alta Devices四家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掌握了銅銦鎵硒(CIGS)和砷化鎵(GaAs)兩大領先技術,并打造了從研發到裝備制造再到終端產品生產和綜合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
分析人士指出,漢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光伏企業,而是移動能源的領軍者和開創者,屬于一個新的行業。因此,不能用分析傳統光伏企業的邏輯來理解漢能薄膜發電的業績爆發,從移動能源產業的市場前景和產業模式來分析漢能的業務更加準確。
亮眼的業績背后,漢能薄膜發電表示,將繼續懷揣“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的偉大使命,開創和深耕薄膜太陽能和移動能源領域,使薄膜太陽能技術這一真正“綠色”的太陽能技術惠及全球。
報告期內公司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得到極大改善,公司關聯交易收入為零,賬面現金充足,現金與現金等價物顯示為11.83億港元。2018年前6個月,公司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得到極大改善。結合中報披露的收入情況以及公司2017年年報財務報表分析,初步匡算,公司前6個月現金收入至少超過110億港元,加上從6月底到8月底繼續回流的超過60億港元,今年前8個月,公司現金收入約170億港元。
公告表示,集團之所以能在2018年上半年取得如此強勁的業績增長,主要是由于裝備產線國產化取得突破,實現大量交付,帶來上游業務的大幅增長。但背后的本質還是基于對未來薄膜太陽能應用產品的市場信心。報告中還特別說明:“本集團更成功拓展創新業務,開拓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及業務構成,不再單純依賴于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連交易。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對本集團的所有受擔保債務,已于2018年3月底前全部還清,較原定時間提早了一年半。”
三大因素促漢能業績爆炸性增長
漢能薄膜發電主營業務分為“上游”“下游”兩部分,上游業務主要包括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裝備和生產線的研發、設計、銷售及交付,并提供相應技術服務。上游業務是集團重點布局的主賽道,而從半年報業績來看,這部分業務無疑已駛上了快車軌,集團在薄膜太陽能技術優勢與裝備交付上的實力集中釋放。
中報數據顯示,在強勁的銷售和交付提振下,2018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上游業務獲得迅猛增長,由去年同期的17.26億港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90.84億港元,大幅上升10倍。在整體營收中,上游業務收入占到93%,成為絕對的主力。上游裝備業務能獲得產業園和第三方大客戶的青睞,除了裝備產線國產化的持續突破,從更深層次講,主要有三大動因。
一是技術層面,漢能薄膜發電作為全球薄膜太陽能行業的領導者之一,漢能薄膜發電在技術上長期持續投入,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行業政策層面看,在國家政策對其涉及的薄膜發電、移動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有力地開拓了新市場;三是從市場層面看,薄膜太陽能行業和移動能源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機遇。薄膜太陽能已經成為全球太陽能產業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之一。薄膜太陽能市場信心提振來自新增多個客戶及新項目等。
基于上述三大因素,地方政府與第三方投資者看好移動能源的發展前景,才有了移動能源產業園在各地的落地。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園建設,與薄膜發電訂立薄膜太陽能裝備產線銷售與技術服務合同,打造集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高端裝備制造、組件生產、應用產品研發于一體的高科技+能源現代產業鏈。
上下游業務協同增長緊扣市場需求
在漢能薄膜發電全部204.15億港元的收入中,上游業務產生收入190.84億港元,占全部收入的93%,下游業務產生收入13.30億港元,占全部收入7%。“上游業務”具體指的是:薄膜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裝備及整線生產線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交付,并提供相應技術服務,即薄膜太陽能整線生產線“交鑰匙”解決方案。
從漢能薄膜發電的報告中可以看到,支持大部分收入來源的新增客戶主要是上游的各地政府轉型升級清潔能源結構的移動能源產業園。漢能薄膜發電業績的爆增,主要來自于這些移動能源產業園項目的 “交鑰匙”解決方案中,裝備在短時間內集中大量交付。如綿陽移動產業園“交鑰匙”一期獲收入為9.17億港元,總合同金額為27.3億人民幣,淄博移動產業園“交鑰匙”獲取收入為16.77億港元等。
在業界看來,漢能薄膜發電薄膜太陽能生產線得以在多地得到支持,一方面基于漢能薄膜發電自身對薄膜太陽能組件生產本地化、規?;膹娏乙庠?,另一方面也傳遞了包括地方政府,尤其是參與其中的相關資方對薄膜太陽能未來發展的認可。此外,近年來,以漢能為主的一批中國企業通過努力,拓寬了薄膜太陽能組件應用及銷售,也成為了反促投資上游熱情高漲的原因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表示,會繼續加快已簽訂合同項目的裝備產線交付,同時也在與更多產業園進行合作洽談,預計上游業務還會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上半年,集團的產業園項目客戶包括綿陽產業園、大同產業園及淄博產業園,此前簽約的項目進入大量交付期并順利收到回款。同時,集團正在與更多產業園進行合作洽談,預計未來將會簽約更多類似的產業園項目,為2018年全年及未來數年的業績作出貢獻。
漢能薄膜發電下游業務面向終端消費市場,截至2018年6月30日,下游業務錄得約13.30億港元收入,同比增長17.90%,這些業務涵蓋家庭用戶、工商建筑、農村住宅和特色小鎮等領域,并打入歐洲市場。目前,漢能薄膜發電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3700件,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過900件。
其中,薄膜太陽能產品在市場上占盡柔性、輕巧及弱光性能優異的競爭優勢,讓大家看到了薄膜發電的技術優勢,以及移動能源產業與傳統太陽能產業的巨大差異以及市場前景。今年四月漢能薄膜發電推出單玻“漢瓦”(HanTile),同月推出市場的“漢傘”(Humbrella),均獲得市場積極響應。此外,漢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也相繼應用于如太陽能動力船、共享單車、物流運輸車、無人飛機、太陽能無人汽車等多個移動交通領域。
關聯交易降至零 收入來源多元化
中報顯示,上游業務實現190.84億港元營業收入,來自向漢能聯屬公司進行銷售的收入為零,這意味著本集團與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聯交易降至零。比起公司業績的爆發式增長,關聯交易的大幅降低對上市公司長遠的發展更為重要。
梳理公司最近3年的公告不難發現,從2015年起,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便大幅降低與非上市公司體系的關聯交易,公司的業績一度受到較大的影響。正如公司在既往年報中所言:2015年是公司面臨最大挑戰的一年、2016年是公司變革重生之年、2017年是公司的轉折變革之年,那么2018年則可以定義為公司的收獲之年、重新起航之年。
太陽能發電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領域之一,而在中國的能源結構轉型升級中,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今年下半年,集團將積極開發產業園項目和獨立第三方客戶,相信產業園項目日后將會是上游業務中最重要的大型客戶。下游業務,集團仍以經銷商合作伙伴模式和大客戶直銷模式齊頭并進,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與解決方案,并在移動能源應用領域探索創新合作,為集團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眺望未來,產業園項目需求將持續拉動上游高端生產裝備及整線生產線的集中交付,預計公司上游業務還將會有數十倍空間。下游業務的爆發依賴于中游芯片及組件生產供應,目前限制漢能下游業務爆發的最大瓶頸是中游芯片的供應量。今年上半年裝備產線大量交付,按照SOP及EOR流程測算,這批產線將在未來6-18個月集中釋放產能,也就是說,芯片及組件供應的問題,將在未來6-18個月得到解決,屆時將帶動下游產品的供給爆發,進一步匹配移動能源市場需求,漢能的下游移動能源業務將會呈幾何式增長。
移動能源產業未來想象空間巨大
對于集團未來發展的策略,漢能薄膜發電方面表示:“我們將繼續保持全球領先薄膜太陽能發電高科技新能源公司的位置,以‘一基兩翼’為長遠布局,即以薄膜太陽能技術的持續創新為基礎,以高端裝備及產線的‘交鑰匙’解決方案為左翼,以分布式光伏及移動能源的解決方案為右翼,以上游裝備產線業務為核心,下游分布式光伏業務為戰略方向,積極培育移動能源業務作為集團的大方向。”
在跨國媒體及咨詢公司湯森路透公司于2017年11月發布的《全球能源領導者前100強報告》(《Top 100 Global Energy Leaders Report》)中,漢能薄膜發電集團獲評為能源領域可再生能源的前25強(Top 25 Energy Subsector Honorees - Renewable Energy),是該榜單上唯一的中國薄膜太陽能公司。
另一個更加積極的因素則是漢能薄膜發電一直致力打造自己核心的競爭力。技術進步仍是這家公司的重要亮點,據了解,截至目前,漢能薄膜發電全球累計專利申請超過3700件,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過900件。將全球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實現裝備制造的國產化,這是漢能薄膜發電在技術和裝備上的核心能力。
漢能薄膜發電集團作為移動能源的大力倡導者與實踐者,其創始人李河君創立的漢能集團經歷水電、風電到現在的薄膜太陽能,深耕清潔能源領域24年,在2009年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通過收購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Alta Devices四家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掌握了銅銦鎵硒(CIGS)和砷化鎵(GaAs)兩大領先技術,并打造了從研發到裝備制造再到終端產品生產和綜合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
分析人士指出,漢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光伏企業,而是移動能源的領軍者和開創者,屬于一個新的行業。因此,不能用分析傳統光伏企業的邏輯來理解漢能薄膜發電的業績爆發,從移動能源產業的市場前景和產業模式來分析漢能的業務更加準確。
亮眼的業績背后,漢能薄膜發電表示,將繼續懷揣“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的偉大使命,開創和深耕薄膜太陽能和移動能源領域,使薄膜太陽能技術這一真正“綠色”的太陽能技術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