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根據17年財報數據顯示:隆基全年硅片銷量11.26億片,中環銷量12.4億片,隆基全年硅片銷售額57.53億元,中環全年硅片銷售額60.64億元,隆基較中環12.4億片少1.14億片,銷售額少3.11億元;中環單晶硅片銷售量較2016年增加63%,隆基銷量較上年增加14%;實際上中環在2017年已經成為單晶硅片出貨和營收的NO.1,從增加63%的比例可以看出中環通過一年時間單晶硅片領域的發力,已經超過了隆基,并且在2018年的擴產計劃中,中環擴產15GW也是單晶硅片領域里擴產增量NO.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單晶硅片企業出貨量猛增同時,單晶硅片企業相繼發布了擴產計劃。面對目前的情況。對于下游產業布局中單多晶將如何選擇?
單多晶全面開戰產業鏈抉擇單多晶后市方向
今年整個光伏產業鏈中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單晶與多晶的全面開戰了,過去單晶產品受限于產能和生產技術,一直只能被視為高端產品,而不是主流產品,但隨著2015年開始金剛線切以及連續拉晶的產業化,單晶硅片的成本快速下降,更重要的是PERC技術在單晶電池的適用性遠高于多晶,使得單晶產品在性價比方面已然不輸多晶;于是2016年,中環與隆基兩大單晶龍頭不約而同的發布了令人咋舌的擴產目標,2017年與2018年連兩年的產能翻倍計劃,一方面帶動單晶硅片產能從原本硅片環節中僅有18%的占比,一下子拉升到47%,然而另一方面高速的擴張也造成了硅片環節的嚴重過剩,過剩的產能帶來了競爭,然而由于從硅料到組件,單多晶產品之間的異質化越來越明顯,這次擴產所引發的不僅僅只是單多晶硅片之間的戰爭,更是整個供應鏈選邊站的關鍵時刻。
高效單晶產品逐步“攻城掠寨”快速搶占市場
對于企業來說,技術路線的選擇關乎到是否能在競爭中生存下去,而技術路線的適用性除了跟研發是否到位有關以外,最重要的是能否切中終端市場需求。2016年開始在領跑者的助益下,終端市場對功率的要求突然快速上升,不僅僅是領跑者項目,也包括了大量的項目要求比照領跑者要求,根據研究,2017年領跑者直接與間接帶動的高效需求占了國內需求的14%,使得中國一舉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高效市場,且2018年在領跑者擴張的情況下,預期將更進一步提升至24%,再加上非領跑者帶動的部份,預期國內的高效產品滲透率將達到28%。另一方面,歐美日等海外市場因為屋頂市場成熟,且高物價所造成勞力、渠道等BOS成本亦較高,于是在自然的市場競爭中同樣傾向于使用高效產品,2017年歐美日對高效產品的需求占比達到19%,2018年隨著生產成本持續降低、擴產導致的價格競爭加劇,預期滲透率將達到30%,且其中不乏大型地面電站的應用,比如在美國加州的哈昆巴(Jacumba,28.4MW)項目以及在阿聯酋的的阿布扎比之光(NoorAbuDhabi,1.17GW)項目,就全部采用單晶PERC組件。
與其考慮是選單晶還是多晶?不如先看單多晶所構建的“產業生態”
不論國內或是海外,高效產品的應用需求比例快速提升,然而是否企業就該全都轉向單晶,多晶就此一厥不振呢?多晶陣營有著成本低與初始投資低的兩大優勢,且供貨來源廣,資源較全;另一方面單晶則在效率和技術路線進展上明顯領先,且過去落后于多晶的性價比也隨著單晶硅片成本下降,以及PERC、雙面等技術在單晶的應用速度更快,而達到與多晶相同,甚至反超的狀況。從企業進展的角度來看,單晶與多晶究竟該如何選擇?到底該投入哪種技術?我們認為企業最需考慮的應是單多晶所構建的“產業生態”。
以單多晶來說,產業生態無庸至疑的掌握在上游手上,尤其是硅片;由于整個下游從硅片環節開始,之后的制程設備對單多晶的彈性都很高,電池片的單多晶互換只需要簡單的制絨替換,切片跟組件更是僅有工藝參數調整,設備完全相同;但是往上游看的話,單晶用硅料比多晶用的硅料工藝門檻高很多,而長晶的拉棒和鑄錠環節單多晶設備更是完全不相容,于是為了確保下游對自身的需求,最不具單多晶彈性的長晶環節特別需要帶動單晶或多晶的風向,創造行界趨勢,這也就是為甚么單多晶的競爭總是圍繞在中環、協鑫、隆基這三間主要的硅片企業上。而這三間硅片企業在產業生態上的優勢還是有些差異。
一般來說,產業生態需要從供貨穩定性、市場一致性、與技術路線支持這三個方向來建立,供貨穩定性讓下游企業不至于在能賺錢的需求高峰時斷糧,也不會因此而蒙受主要原料價格的波動;市場一致性指的是供貨方不能背離下游的市場趨勢,在市況不好時價格獨高,將大量利潤掌握自己手上;技術路線支持則是要能提供下游對于未來的展望,以及實質的共同研發,一起把餅作大。過去三間硅片龍頭企業在這三個方向各有偏向,協鑫穩定性高、中環注重技術路線支持、而隆基則在三者取得平衡,但隨著企業戰略和布局方向發展,三者的產業生態都產生了變化。
三大巨頭力保供貨穩定的同時財報顯示中環對外供貨比例接近100%
過去由于產能較小,單晶的供貨穩定性特別為人垢病,尤其是2017年630以前,只要需求爆發單晶硅片的供貨就會不足,因而直接導致了大量的電池制造商在其中搖擺不定,時而因為高效需求轉往單晶,又時而因為買不到單晶硅片而轉回多晶,但隨著2017-2018年中環與隆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產,兩年期間產能分別增加了370%與250%,整體產業的單晶產能也從2016年原本多晶的一半不到,到2018年的近乎一樣,并預期在2019年將反超多晶產能因此單晶的供貨穩定性得以在2019年提升。不過供貨穩定性除了產能以外還需要關注的是對外供貨量,隆基雖然坐擁全球第一大的單晶硅片產能,但由于自身戰略關系,根據財報顯示自用比例高達49%,且由于自身戰略關系,在需求高漲或檢修等產能受限時,單晶硅片會優先給內部供應,導致對外供應量其實并不穩定,而最新財報顯示反而中環對外供貨比例接近100%,即使是合資的東方環晟也僅占10%,也因此在隆基與中環紛紛擴產至相同水平之后,其實中環的供貨水平更高且穩定,也更容易構筑信任的客戶關系。
在市場一致性方面則因為變化較快,比較沒有定性,但一般來說中環因為是國企背景,更多的任務是在支持產業,因此定價比較多的是隨行就市;協鑫在調價方面一向極具彈性,不會限定一月一調,完全跟隨市場供需與自有庫存水平變化;隆基在過去因為較沒有供貨壓力,所以價格常偏離市場接受范圍,但隨著產能擴大,今年也開始作出較多的讓利,以鞏固下游的信任感。因此可以說過去因為供貨局限性,龍頭廠的議價能力的確比較高,但隨著產能擴張與單多晶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已經沒有人敢偏離市場需求,即使成本上升也必須適應市場競爭的價格。
單多晶技術路線各有突破但現有技術單晶技術路線能見度更遠
最后在技術路線的支持上,其實三家龍頭廠都有致力于自身路線的開發與合作,中環與韓華Qcell合作開發的薄片化技術是目前業界最領先,且下一世代的N型硅片供貨量也是全球最高;隆基在自己樂葉所發展的單晶PERC與雙面技術都是目前業界成本最低,且效率名列前茅;協鑫與阿特斯合作黑硅技術,已經是目前業界供貨量最高的黑硅片供應商;且三者作為龍頭也紛紛給出單晶與多晶接下來的技術發展路線,只是礙于先天的發展狀況,單晶的路線目前發展的更為迅速,能見度也比較遠,多晶受限于PERC發展不佳,雙面的性價比也會不若單晶,必須要在組件技術步步領先才有和單晶競爭的機會。
綜合來說,過去單晶在產業生態系為人垢病的要素隨著產能的擴張已經快速改善,加上在技術發展可靠性比較高,因此整體來看單晶的產業生態系依然是相對領先的;單晶兩大龍頭雖然在產業生態的布局不全相同,隆基甚至因內部自制率高而有與下游競爭的疑慮,但隨著產能擴產完備,競爭加劇,對外供貨量也可以變得充足,且中環基于扶持產業的國家任務,對下游企業的態度更趨近于一起擴大市場,因此單晶的產業生態發展依然可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單晶硅片企業出貨量猛增同時,單晶硅片企業相繼發布了擴產計劃。面對目前的情況。對于下游產業布局中單多晶將如何選擇?
單多晶全面開戰產業鏈抉擇單多晶后市方向
今年整個光伏產業鏈中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單晶與多晶的全面開戰了,過去單晶產品受限于產能和生產技術,一直只能被視為高端產品,而不是主流產品,但隨著2015年開始金剛線切以及連續拉晶的產業化,單晶硅片的成本快速下降,更重要的是PERC技術在單晶電池的適用性遠高于多晶,使得單晶產品在性價比方面已然不輸多晶;于是2016年,中環與隆基兩大單晶龍頭不約而同的發布了令人咋舌的擴產目標,2017年與2018年連兩年的產能翻倍計劃,一方面帶動單晶硅片產能從原本硅片環節中僅有18%的占比,一下子拉升到47%,然而另一方面高速的擴張也造成了硅片環節的嚴重過剩,過剩的產能帶來了競爭,然而由于從硅料到組件,單多晶產品之間的異質化越來越明顯,這次擴產所引發的不僅僅只是單多晶硅片之間的戰爭,更是整個供應鏈選邊站的關鍵時刻。
高效單晶產品逐步“攻城掠寨”快速搶占市場
對于企業來說,技術路線的選擇關乎到是否能在競爭中生存下去,而技術路線的適用性除了跟研發是否到位有關以外,最重要的是能否切中終端市場需求。2016年開始在領跑者的助益下,終端市場對功率的要求突然快速上升,不僅僅是領跑者項目,也包括了大量的項目要求比照領跑者要求,根據研究,2017年領跑者直接與間接帶動的高效需求占了國內需求的14%,使得中國一舉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高效市場,且2018年在領跑者擴張的情況下,預期將更進一步提升至24%,再加上非領跑者帶動的部份,預期國內的高效產品滲透率將達到28%。另一方面,歐美日等海外市場因為屋頂市場成熟,且高物價所造成勞力、渠道等BOS成本亦較高,于是在自然的市場競爭中同樣傾向于使用高效產品,2017年歐美日對高效產品的需求占比達到19%,2018年隨著生產成本持續降低、擴產導致的價格競爭加劇,預期滲透率將達到30%,且其中不乏大型地面電站的應用,比如在美國加州的哈昆巴(Jacumba,28.4MW)項目以及在阿聯酋的的阿布扎比之光(NoorAbuDhabi,1.17GW)項目,就全部采用單晶PERC組件。
與其考慮是選單晶還是多晶?不如先看單多晶所構建的“產業生態”
不論國內或是海外,高效產品的應用需求比例快速提升,然而是否企業就該全都轉向單晶,多晶就此一厥不振呢?多晶陣營有著成本低與初始投資低的兩大優勢,且供貨來源廣,資源較全;另一方面單晶則在效率和技術路線進展上明顯領先,且過去落后于多晶的性價比也隨著單晶硅片成本下降,以及PERC、雙面等技術在單晶的應用速度更快,而達到與多晶相同,甚至反超的狀況。從企業進展的角度來看,單晶與多晶究竟該如何選擇?到底該投入哪種技術?我們認為企業最需考慮的應是單多晶所構建的“產業生態”。
以單多晶來說,產業生態無庸至疑的掌握在上游手上,尤其是硅片;由于整個下游從硅片環節開始,之后的制程設備對單多晶的彈性都很高,電池片的單多晶互換只需要簡單的制絨替換,切片跟組件更是僅有工藝參數調整,設備完全相同;但是往上游看的話,單晶用硅料比多晶用的硅料工藝門檻高很多,而長晶的拉棒和鑄錠環節單多晶設備更是完全不相容,于是為了確保下游對自身的需求,最不具單多晶彈性的長晶環節特別需要帶動單晶或多晶的風向,創造行界趨勢,這也就是為甚么單多晶的競爭總是圍繞在中環、協鑫、隆基這三間主要的硅片企業上。而這三間硅片企業在產業生態上的優勢還是有些差異。
一般來說,產業生態需要從供貨穩定性、市場一致性、與技術路線支持這三個方向來建立,供貨穩定性讓下游企業不至于在能賺錢的需求高峰時斷糧,也不會因此而蒙受主要原料價格的波動;市場一致性指的是供貨方不能背離下游的市場趨勢,在市況不好時價格獨高,將大量利潤掌握自己手上;技術路線支持則是要能提供下游對于未來的展望,以及實質的共同研發,一起把餅作大。過去三間硅片龍頭企業在這三個方向各有偏向,協鑫穩定性高、中環注重技術路線支持、而隆基則在三者取得平衡,但隨著企業戰略和布局方向發展,三者的產業生態都產生了變化。
三大巨頭力保供貨穩定的同時財報顯示中環對外供貨比例接近100%
過去由于產能較小,單晶的供貨穩定性特別為人垢病,尤其是2017年630以前,只要需求爆發單晶硅片的供貨就會不足,因而直接導致了大量的電池制造商在其中搖擺不定,時而因為高效需求轉往單晶,又時而因為買不到單晶硅片而轉回多晶,但隨著2017-2018年中環與隆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產,兩年期間產能分別增加了370%與250%,整體產業的單晶產能也從2016年原本多晶的一半不到,到2018年的近乎一樣,并預期在2019年將反超多晶產能因此單晶的供貨穩定性得以在2019年提升。不過供貨穩定性除了產能以外還需要關注的是對外供貨量,隆基雖然坐擁全球第一大的單晶硅片產能,但由于自身戰略關系,根據財報顯示自用比例高達49%,且由于自身戰略關系,在需求高漲或檢修等產能受限時,單晶硅片會優先給內部供應,導致對外供應量其實并不穩定,而最新財報顯示反而中環對外供貨比例接近100%,即使是合資的東方環晟也僅占10%,也因此在隆基與中環紛紛擴產至相同水平之后,其實中環的供貨水平更高且穩定,也更容易構筑信任的客戶關系。
在市場一致性方面則因為變化較快,比較沒有定性,但一般來說中環因為是國企背景,更多的任務是在支持產業,因此定價比較多的是隨行就市;協鑫在調價方面一向極具彈性,不會限定一月一調,完全跟隨市場供需與自有庫存水平變化;隆基在過去因為較沒有供貨壓力,所以價格常偏離市場接受范圍,但隨著產能擴大,今年也開始作出較多的讓利,以鞏固下游的信任感。因此可以說過去因為供貨局限性,龍頭廠的議價能力的確比較高,但隨著產能擴張與單多晶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已經沒有人敢偏離市場需求,即使成本上升也必須適應市場競爭的價格。
單多晶技術路線各有突破但現有技術單晶技術路線能見度更遠
最后在技術路線的支持上,其實三家龍頭廠都有致力于自身路線的開發與合作,中環與韓華Qcell合作開發的薄片化技術是目前業界最領先,且下一世代的N型硅片供貨量也是全球最高;隆基在自己樂葉所發展的單晶PERC與雙面技術都是目前業界成本最低,且效率名列前茅;協鑫與阿特斯合作黑硅技術,已經是目前業界供貨量最高的黑硅片供應商;且三者作為龍頭也紛紛給出單晶與多晶接下來的技術發展路線,只是礙于先天的發展狀況,單晶的路線目前發展的更為迅速,能見度也比較遠,多晶受限于PERC發展不佳,雙面的性價比也會不若單晶,必須要在組件技術步步領先才有和單晶競爭的機會。
綜合來說,過去單晶在產業生態系為人垢病的要素隨著產能的擴張已經快速改善,加上在技術發展可靠性比較高,因此整體來看單晶的產業生態系依然是相對領先的;單晶兩大龍頭雖然在產業生態的布局不全相同,隆基甚至因內部自制率高而有與下游競爭的疑慮,但隨著產能擴產完備,競爭加劇,對外供貨量也可以變得充足,且中環基于扶持產業的國家任務,對下游企業的態度更趨近于一起擴大市場,因此單晶的產業生態發展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