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政策的鼓勵支持,作為最重要的清潔能源之一的光伏發電行業在我國迅速發展,且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各種產業的“光伏+”應用工程紛紛啟動。
2018年4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聯合印發了《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工信部聯電子〔2018〕68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據該《行動計劃》內容顯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光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和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在這種前景不斷被看好的環境下,眾多企業紛紛探索新的模式。
探索“光伏+”應用模式
在4月末于上海舉行的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低碳科技博覽會上,由我國首家零碳研究機構零碳發展研究院聯合光伏企業英利集團共同研發的“光伏+取暖”系統應用在了其展示的零碳小屋模型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光伏+取暖”系統為國內首創,可以提供冬天供暖、夏天制冷、四季供應熱水、全年生產綠色電力四種功能,不僅能在全生命周期創造收益,而且實現了綠色低碳、健康環保的目標,是“光伏+”應用的一次積極嘗試。
而在《證券日報-新能源》日前開展的一項調研中,其結果表明“光伏+農業”即被業界乃至管理部門視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造血式精準扶貧。當然,這不僅得益于政策的引導、扶持,也得益于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中城銀信控股集團旗下梅河口中城銀信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啟動建設的“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即是“光伏+農業”應用的一次深具意義的實踐。

圖1:中城銀信“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
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
據了解,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是中城銀信“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采取的運作模式:在土地上安裝光伏電板發電,并將電力并入到國家電網。在獲得電力效益的同時展開種植業、養殖業,在光伏電板的支架下種植榛子與油牡丹,同時設置驢牛舍,在驢舍牛舍的上面布置光伏,并且利用當地肥沃的黑土地,地下養殖蚯蚓,通過獲取蚯蚓素、蚯蚓糞肥與中藥材實現養殖收益。這個項目搭建了從地上到地下全面的收益模型,囊括了城鄉基礎建設、農業種植養殖和農戶產品加工,全程貫穿農業領域一、二、三產業,實現了電力收益、種植收益和養殖收益的多重贏收,最大化地利用了土地資源,節約成本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

圖2:中城銀信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
眾所周知,在傳統形式下,單一模式的開發所需成本大,投資回報周期長。比如,單獨操作光伏發電項目需要7年才能回收成本;單獨進行農業耕種需要8年回收成本;單獨進行養殖業發展正常模式下需要4年左右才能看到收益。
中城銀信的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與這一傳統模式相比,通過綜合立體化產業發展,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綠色開發,土地綜合效益大幅提升,且帶來的收益提升更為顯著——在綜合立體開發模式下,將光伏與大農業結合,一地多用,種養結合,成本壓縮的同時產出大幅提高,投資回報周期約縮短至2年半到3年。
無污染、零排放且綠色環保,隨著大眾對光伏發電的認知越來越清晰, “光伏+”應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不僅在農業領域、家用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光伏船、光伏車、光伏滅蚊燈、光伏路燈、光伏充電站、光伏太陽傘等種種設想都將會變成現實,且有些已經變成現實,未來,或將不斷地影響人們的生活。
2018年4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聯合印發了《智能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工信部聯電子〔2018〕68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據該《行動計劃》內容顯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光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和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在這種前景不斷被看好的環境下,眾多企業紛紛探索新的模式。
探索“光伏+”應用模式
在4月末于上海舉行的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低碳科技博覽會上,由我國首家零碳研究機構零碳發展研究院聯合光伏企業英利集團共同研發的“光伏+取暖”系統應用在了其展示的零碳小屋模型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光伏+取暖”系統為國內首創,可以提供冬天供暖、夏天制冷、四季供應熱水、全年生產綠色電力四種功能,不僅能在全生命周期創造收益,而且實現了綠色低碳、健康環保的目標,是“光伏+”應用的一次積極嘗試。
而在《證券日報-新能源》日前開展的一項調研中,其結果表明“光伏+農業”即被業界乃至管理部門視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造血式精準扶貧。當然,這不僅得益于政策的引導、扶持,也得益于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中城銀信控股集團旗下梅河口中城銀信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啟動建設的“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即是“光伏+農業”應用的一次深具意義的實踐。

圖1:中城銀信“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
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
據了解,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是中城銀信“光伏+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采取的運作模式:在土地上安裝光伏電板發電,并將電力并入到國家電網。在獲得電力效益的同時展開種植業、養殖業,在光伏電板的支架下種植榛子與油牡丹,同時設置驢牛舍,在驢舍牛舍的上面布置光伏,并且利用當地肥沃的黑土地,地下養殖蚯蚓,通過獲取蚯蚓素、蚯蚓糞肥與中藥材實現養殖收益。這個項目搭建了從地上到地下全面的收益模型,囊括了城鄉基礎建設、農業種植養殖和農戶產品加工,全程貫穿農業領域一、二、三產業,實現了電力收益、種植收益和養殖收益的多重贏收,最大化地利用了土地資源,節約成本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

圖2:中城銀信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
眾所周知,在傳統形式下,單一模式的開發所需成本大,投資回報周期長。比如,單獨操作光伏發電項目需要7年才能回收成本;單獨進行農業耕種需要8年回收成本;單獨進行養殖業發展正常模式下需要4年左右才能看到收益。
中城銀信的綜合立體化農業模式與這一傳統模式相比,通過綜合立體化產業發展,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綠色開發,土地綜合效益大幅提升,且帶來的收益提升更為顯著——在綜合立體開發模式下,將光伏與大農業結合,一地多用,種養結合,成本壓縮的同時產出大幅提高,投資回報周期約縮短至2年半到3年。
無污染、零排放且綠色環保,隨著大眾對光伏發電的認知越來越清晰, “光伏+”應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不僅在農業領域、家用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光伏船、光伏車、光伏滅蚊燈、光伏路燈、光伏充電站、光伏太陽傘等種種設想都將會變成現實,且有些已經變成現實,未來,或將不斷地影響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