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講述習總書記親自命名的扶貧移民區蛻變的紀錄片——《閩寧鎮的故事》燃爆朋友圈。移民的幸福生活中,產業帶動、產業扶貧功不可沒,在閩寧鎮原隆村,昌盛日電在這里建設的一座光伏農業產業園讓村里的生態移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時間回到2015年7月28日的晚上,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15000支香菇菌棒從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星夜兼程向西北方向奔馳了1500多公里,在閩寧鎮原隆村昌盛日電光伏農業產業園順利下車。陌生的環境、熟悉的園區,到達當晚,菌棒們就住上了大棚內的新家,開始了它們的異地“生活”。

劉小耐是原隆村生態移民之一,從“地上不長草,風刮沙亂跑”的西海固移民到原隆村后,第一次見到香菇菌棒,很是新奇。從第一次見到出菇時的興奮到如今的習以為常,劉小耐的生活隨著菌棒的交換更替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讓她想不到的是,正是這些菌棒,成了她脫貧致富的“金菇棒”。
“最初進園區是工人,剛進來就接觸香菇種植,天天跟這些菌棒打交道。”劉小耐說,沒搬遷的時候靠天吃飯,除了吃的,啥都沒有。剛搬遷過來的時候心里同樣沒底,沒技術、不知道怎么掙錢,感覺壓力特別大。2015年,劉小耐被安排到昌盛日電的銀川光伏農業產業園打工,園區免費教授種植技術,除了穩定的收入外,還讓村民們學到了技術,“現在我是園區的管理人員,給進來的務工人員指導技術,一年收入4萬,生活發生了巨變,這種日子當初做夢也想不到。”
“村民缺技術、缺資金,也經不起市場風浪,但依托企業學技術、找市場,實現了雙贏。有了產業,就能留住人,創造價值,而且只要村民愿意學,這些產業相關技能都可以掌握。優秀村民想創業,我們扶持其創業。”園區負責人王泉說。

一批批的菌棒從青島遠道而來,搭起了青島與銀川的“情誼橋”,產出了一茬茬的香菇,打造出東西扶貧的“青島樣板”。從第一批菌棒至今,已經有35萬支菌棒到閩寧鎮安家落戶。而昌盛日電光伏農業園區帶來的產業遠不止這些,鮮花、食用菌、蚯蚓、苗木、茶葉等幾十個產業如今周邊的居民已經耳熟能詳。
園區帶來了種植生產技術、帶來了多個產業,向周邊的貧困居民和村民敞開大門。得益于園區的建設和發展,500多位移民在家門口打工、學習技術、掙到錢的同時,還開闊了眼界和謀發展的思路。閩寧鎮76戶貧困戶可以連續3年獲得園區大棚的經營分紅,每戶每年分紅10000元。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讓移民致富的路子走得更寬廣、更長久。
昌盛“造血式”扶貧獲習總書記點贊
事實上,昌盛日電光伏農業“造血式”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已經被點贊過多次:
2016年7月19日,習總書記視察在寧夏銀川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考察時,視察了昌盛日電在該村的光伏農業項目。習總書記先后走進兩座大棚,與棚內工作的當地貧困戶和項目負責人握手并親切交流。得知貧困戶在昌盛光伏農業園區工作受益增收,習總書記對昌盛的光伏農業產業扶貧模式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這里的扶貧工作做得比較扎實。企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好推動作用,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2016年12月31日,在習總書記給全國人民的新年賀詞中,昌盛日電因光伏農業“造血式”產業精準扶貧成效顯著,成為唯一出現在總書記新年賀詞畫面中的民企。
2018年2月17日,在春節的喜慶節日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系列報道“總書記的牽掛——一枝一葉總關情”,以“變遷在您溫暖的目光里”為題,報道精準扶貧給貧困居民帶來的巨大變化。新聞以昌盛銀川光伏農業園區作為典型進行報道,通過昌盛光伏農業造血式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幫助當地貧困村民拔窮根、摘窮帽,使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度獲贊。
從2016年到2018年,3年多的時間,昌盛日電牢記總書記囑托,為東西協作扶貧持續貢獻力量,讓銀川-青島的血脈相連更加緊密。這3年,園區不斷教技能、給優惠,移民的獲得感越來越高。這3年,園區里的產業不斷完善迭代升級,移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時間回到2015年7月28日的晚上,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15000支香菇菌棒從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星夜兼程向西北方向奔馳了1500多公里,在閩寧鎮原隆村昌盛日電光伏農業產業園順利下車。陌生的環境、熟悉的園區,到達當晚,菌棒們就住上了大棚內的新家,開始了它們的異地“生活”。

香菇菌棒讓生態移民嘗到了甜頭,很多貧困居民紛紛承包,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劉小耐:從生態移民到產業工人劉小耐是原隆村生態移民之一,從“地上不長草,風刮沙亂跑”的西海固移民到原隆村后,第一次見到香菇菌棒,很是新奇。從第一次見到出菇時的興奮到如今的習以為常,劉小耐的生活隨著菌棒的交換更替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讓她想不到的是,正是這些菌棒,成了她脫貧致富的“金菇棒”。
“最初進園區是工人,剛進來就接觸香菇種植,天天跟這些菌棒打交道。”劉小耐說,沒搬遷的時候靠天吃飯,除了吃的,啥都沒有。剛搬遷過來的時候心里同樣沒底,沒技術、不知道怎么掙錢,感覺壓力特別大。2015年,劉小耐被安排到昌盛日電的銀川光伏農業產業園打工,園區免費教授種植技術,除了穩定的收入外,還讓村民們學到了技術,“現在我是園區的管理人員,給進來的務工人員指導技術,一年收入4萬,生活發生了巨變,這種日子當初做夢也想不到。”
“村民缺技術、缺資金,也經不起市場風浪,但依托企業學技術、找市場,實現了雙贏。有了產業,就能留住人,創造價值,而且只要村民愿意學,這些產業相關技能都可以掌握。優秀村民想創業,我們扶持其創業。”園區負責人王泉說。

從最初的普通工人到技術指導,劉小耐已經成為園區的骨干
一批批的菌棒從青島遠道而來,搭起了青島與銀川的“情誼橋”,產出了一茬茬的香菇,打造出東西扶貧的“青島樣板”。從第一批菌棒至今,已經有35萬支菌棒到閩寧鎮安家落戶。而昌盛日電光伏農業園區帶來的產業遠不止這些,鮮花、食用菌、蚯蚓、苗木、茶葉等幾十個產業如今周邊的居民已經耳熟能詳。
園區帶來了種植生產技術、帶來了多個產業,向周邊的貧困居民和村民敞開大門。得益于園區的建設和發展,500多位移民在家門口打工、學習技術、掙到錢的同時,還開闊了眼界和謀發展的思路。閩寧鎮76戶貧困戶可以連續3年獲得園區大棚的經營分紅,每戶每年分紅10000元。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讓移民致富的路子走得更寬廣、更長久。
昌盛“造血式”扶貧獲習總書記點贊
事實上,昌盛日電光伏農業“造血式”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已經被點贊過多次:
2016年7月19日,習總書記視察在寧夏銀川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考察時,視察了昌盛日電在該村的光伏農業項目。習總書記先后走進兩座大棚,與棚內工作的當地貧困戶和項目負責人握手并親切交流。得知貧困戶在昌盛光伏農業園區工作受益增收,習總書記對昌盛的光伏農業產業扶貧模式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這里的扶貧工作做得比較扎實。企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好推動作用,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2016年12月31日,在習總書記給全國人民的新年賀詞中,昌盛日電因光伏農業“造血式”產業精準扶貧成效顯著,成為唯一出現在總書記新年賀詞畫面中的民企。

2018年2月17日,在春節的喜慶節日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系列報道“總書記的牽掛——一枝一葉總關情”,以“變遷在您溫暖的目光里”為題,報道精準扶貧給貧困居民帶來的巨大變化。新聞以昌盛銀川光伏農業園區作為典型進行報道,通過昌盛光伏農業造血式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幫助當地貧困村民拔窮根、摘窮帽,使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度獲贊。
從2016年到2018年,3年多的時間,昌盛日電牢記總書記囑托,為東西協作扶貧持續貢獻力量,讓銀川-青島的血脈相連更加緊密。這3年,園區不斷教技能、給優惠,移民的獲得感越來越高。這3年,園區里的產業不斷完善迭代升級,移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