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印發《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明確,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業界分析普遍指出,此次抬高光伏制造門檻,意在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同時避免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出現,利于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
光伏制造新規提升準入門檻 告別“以產能論英雄”
隨著光伏企業爭相激進擴張,新一輪產能過剩危機風險引發外界關注。而光伏產業作為一個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溢出效應明顯的新興產業,政策在其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繼2017年光伏行業超預期發展之后,為推動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簡稱《條件》)正式發布,3月1日起實施。
《條件》在生產規模、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環境保護、質量管理等方面,對光伏制造企業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尤其在項目設立、轉換效率等技術指標、能耗等方面,《條件》對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新建和改擴建企業的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不低于3000噸/年,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最低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9%和21%,這兩個指標分別較2015年修訂本提高0.5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除了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之外,《條件》還指出,進一步提高光伏制造行業門檻,并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項目。具體來看,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
《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于2013年首次發布,并于2015年進行了修訂,此次發布的版本是第三次修訂。按照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控制總量、鼓勵創新、支持應用的原則,制定此次新版規范條件。《條件》明確,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現有光伏制造商及項目不達標的,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達到本規范條件的要求。
業內認為,《條件》有利于打壓低端產能,防范新一輪產能過剩,提升行業技術門檻,淘汰落后企業,最終有望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加速行業洗牌。由于國內光伏分布式市場加速擴大、國外新興市場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自2016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受上網電價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2017年光伏發電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新增裝機5306萬千瓦。
更長遠地看,光伏發電可能從可有可無的輔助能源逐步地向替代能源轉變。過去的八年時間,光伏成本下降了90%,目前正快速成長壯大,逐步向著主流能源邁進。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的提升,光伏行業可能還是會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長。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光伏制造業持續高速成長。光伏制造大致包括多晶硅、硅棒、硅錠、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環節,而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
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國內光伏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龍頭企業效益將獲得一定支撐。而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看來,“企業擴產前需要全球性的全面調研,擴產規劃和技術儲備要做足,但步子要分步邁。”未來,市場的競爭將主要集中在技術和效率的比拼。
光伏制造新規提升準入門檻 告別“以產能論英雄”
隨著光伏企業爭相激進擴張,新一輪產能過剩危機風險引發外界關注。而光伏產業作為一個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溢出效應明顯的新興產業,政策在其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繼2017年光伏行業超預期發展之后,為推動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簡稱《條件》)正式發布,3月1日起實施。
《條件》在生產規模、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環境保護、質量管理等方面,對光伏制造企業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尤其在項目設立、轉換效率等技術指標、能耗等方面,《條件》對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新建和改擴建企業的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不低于3000噸/年,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最低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9%和21%,這兩個指標分別較2015年修訂本提高0.5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除了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之外,《條件》還指出,進一步提高光伏制造行業門檻,并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項目。具體來看,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
《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于2013年首次發布,并于2015年進行了修訂,此次發布的版本是第三次修訂。按照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控制總量、鼓勵創新、支持應用的原則,制定此次新版規范條件。《條件》明確,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現有光伏制造商及項目不達標的,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達到本規范條件的要求。
業內認為,《條件》有利于打壓低端產能,防范新一輪產能過剩,提升行業技術門檻,淘汰落后企業,最終有望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加速行業洗牌。由于國內光伏分布式市場加速擴大、國外新興市場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自2016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受上網電價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2017年光伏發電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新增裝機5306萬千瓦。
更長遠地看,光伏發電可能從可有可無的輔助能源逐步地向替代能源轉變。過去的八年時間,光伏成本下降了90%,目前正快速成長壯大,逐步向著主流能源邁進。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的提升,光伏行業可能還是會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長。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光伏制造業持續高速成長。光伏制造大致包括多晶硅、硅棒、硅錠、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環節,而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規模全球占比均超過50%,繼續保持全球首位。
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國內光伏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龍頭企業效益將獲得一定支撐。而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看來,“企業擴產前需要全球性的全面調研,擴產規劃和技術儲備要做足,但步子要分步邁。”未來,市場的競爭將主要集中在技術和效率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