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稱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綜合得分 347.267
2006年營收(萬元) 136837
三年營收平均增長率 476.32%
企業領先性 5.208
制度領先性 5.000
行業領先性 5.542
企業創新性 5.250
成長性 5.500
點評:
處于上升期的行業,公司在環保能源的價值鏈上有一個較好的定位,避開了與國際大型能源企業的正面競爭,而且有著與巨頭合作的前景。其公司治理也已經顯出國際化的特點。
謝祖墀 博思艾倫管理咨詢公司大中華區總裁
天合光能 垂直一體化的勝利
在全球光伏行業中,能夠做到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于一身的企業不多,而常州天合是其中一家
文/本刊記者 王春梅
2003年底,西藏昌都地區11個縣39個鄉的“無電鄉通電工程”竣工那天,藏民們高興得整晚跳舞直到天明,慶祝他們終于結束了“天一黑就睡覺”的歷史。給他們帶來光明的是位于常州新北區電子產業園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NYSE:TSL)。天合的18名技術人員在西藏成功安裝了39臺太陽能發電站。在天合,這一段故事被稱為“18勇士進西藏”。
“工程很艱苦,項目人員曬得像黑人一樣,甚至有人高原反應很強烈。但對天合而言,這不僅僅是整個產業往前走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員工士氣與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事隔3年,董事長兼CEO高紀凡講起這些時仍然動容。
天合光能是高紀凡創建的第三個公司。1988年從吉林大學畢業后,高紀凡放棄了去美國加州大學讀博士的機會,而選擇和兩位同學一起到深圳創辦了一家生產化學添加劑等產品的公司。1992年底,兩位創業伙伴相繼去了美國,高紀凡則帶著100萬元積蓄回到家鄉常州,創建第二家公司,生產氟碳鋁板幕墻產品。當時,除了深圳有一家外資企業外,內地還無其它企業進入這個新興行業。
5年后,高紀凡的氟碳鋁板幕墻業務已經以每年50%的速度高速增長。那一年,高紀凡在北京的一個交流會上被專家們問道:“你們做的幕墻只是一些高樓大廈能用,你能不能做一種讓老百姓們都能用的東西?”
恰逢1997年,克林頓在美國實施“百萬屋頂計劃”,即到2010年,全美的商住建筑、辦公大樓安裝100萬套光電系統,利用太陽能屋頂發電;中國政府提出到2010年,要利用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和小水電技術解決2300萬邊遠地區人口的用電問題。面對這些滾滾而來的資訊,高紀凡茅塞頓開:“我從1988年搞企業就一直在想一件事情:怎么才能從事一個長久的產業?當看到太陽能和建筑相結合的這個產業機遇時,我就知道這是我未來一生的發展方向了。”
高紀凡要在他的氟碳鋁板幕墻上再增加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功能,1997年底,常州天合光能應運而生,但當時在中國還沒有這個概念,公司內部超過90%的人都反對。“我只有堅持,任何對的事情最初都有很多人反對。任何一個企業發展的方向也好、機會也好,如果每個人都看到了,就沒有價值了。”
此后,整整3年艱苦的研發,公司靠幕墻業務的贏利支撐太陽能業務的研發成本,直到2000年“太陽房”的成功,即“太陽能源建筑系統”樣板房,室內沒有一個外接電源,所有電器全靠太陽能發電。盡管目前“太陽房”還只是技術儲備,天合還未能從中收回研發投資,但它將太陽能發電功能和建筑材料結合在一起,完全達到了國際上“零能建筑”的指標。
2001年,天合將技術投入使用,開始做市場推廣。2002年,天合作為首家民營企業入選中國政府組織的國家“光明工程”,西藏的“光明工程”項目將近8000萬元人民幣,歷時一年多的成功實施,不僅給天合帶來了一定的贏利,最重要的是給員工帶來了極大的信心,看到了產業的希望。
2001年,也是天合開始走向國際化的一年。德國政府自1999年起實施“十萬屋頂計劃”;2000年開始,又給予太陽能發電每千瓦時約0.5歐元的補貼。天合也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進軍德國市場。
光伏產業垂直鏈條的組成是:硅材料-硅棒-硅片-電池-組件—系統安裝。由于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成本仍然高昂,一臺能滿足家庭日常電器需要的200W的光伏系統,市場價為15000元,如果燃煤發電成本為1,則光伏發電為煤電的11-18倍,競爭實力明顯較弱。這也意味著,在這個行業,誰能做到低成本,誰就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優勢。高紀凡認為,低成本來自于技術、生產效率、管理等各方面,垂直一體化戰略是低成本的必然要求。
從2004年開始,天合開始實施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建成并擴大了組件安裝和單晶生產基地,到今年一季度正式完成,能夠涵蓋硅棒、硅片、電池、組件生產和系統集成,進一步優化和控制從硅棒到組件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協同優化的工藝將會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也將整體提高產品質量和公司盈利能力。這一模式在業內被認為是目前最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模式,在其它一流太陽能垂直一體化企業如REC和德國的SolarWorld公司都得到了充分驗證。目前在全球光伏行業中,能夠做到垂直一體化的企業不多,而天合是其中一家。
從2004年開始,高將自己的股權稀釋到60%多,2005年稀釋到40%多。2006年4月,美林(Merrill Lynch)和麥頓(Milestone Capital)聯合向天合投資3000萬美元,用于擴大生產規模。到去年12月20日紐交所上市后,高的股權只占到20%左右。“當然,這個過程對企業充滿挑戰,但開放股權是整個天合發展中的關鍵。”高紀凡表示,未來如有可能,還會進一步稀釋自己的股權。
全球的光伏產業增長速度平均是45%,中國是100%,而天合連續三年平均達到476.32%的成長速度。上市后,天合的市值增加了200%,超過10億美元。天合的員工數量也從1997年時的100人增加到現在的2000余人。管理層人員分別來自于6個國家,員工則來自12個國家。
COO鄒西原認為,天合和他的老東家旭電公司非常像,旭電1988年在紐約上市,上世紀90年代連續以50%的速度成長了十年,市值最大時達到180億美金。“我覺得天合事實上符合了將來變成一個國際性大企業的很多重要條件。根據以前在旭電的經歷,我認為天合會面對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每一個人的角色和標準的定位,以及如何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讓老員工繼續發揮所長,讓他們做得比以前更好。”
但天合也同樣面臨著其它光伏企業共同的難題,即上游硅材料的短缺和高昂價格。就光伏產業的成本構成而言,70%的成本是硅料。2002年,1公斤多晶硅的價格是23美元左右,2005年的這一價格是66美元,而到現在,多晶硅的價格超過了200美元。天合上市募集的9800萬美元大部分都用于收購原材料和完成工廠建設。
但即便這樣,上游硅材料的短缺和下游的大量定單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依然困擾著高紀凡。為此,天合自己開發了一套專有的工藝技術,循環使用其它光伏和電子廠家產生的硅材料,這也成為天合的優勢。此外,天合還規劃到2015年建立1萬噸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基地。但目前,國際上生產多晶硅的一流技術還只是掌握在美、日、德這三個國家的七家企業手中。
天合面對的另一個挑戰在于市場。過去,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各國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補貼,但自去年開始,德國每年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下降5%;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也曾攻擊施羅德政府的能源補貼政策最終受益的是國外光伏企業,并聲稱要出臺修正案對德國進口光伏產品進行限制,預計2007年出臺。天合90%的產品都出口歐美市場,其中德國又是主要市場,為避免產業風險,天合已將業務范圍擴展至德國之外的西班牙、意大利、挪威、希臘、法國、南非、美國。高紀凡笑著對員工說,“希望未來天合門前可以掛上50多個國家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