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銀川市西夏區的寧夏發電集團光伏電站一角
記者 崔萬明 陳郁 實習生 楊樂
太陽能產業已成為新能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寧夏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974小時,無霜期168天,最高氣溫38℃,是全國光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鑒于寧夏太陽能資源的理論預期,瞄準寧夏太陽能市場的企業越來越多。那么,寧夏目前的太陽能利用情況如何?作為太陽能最關鍵的硅材料生產,寧夏到底掌握了哪些技術?太陽能發電距離規模化民用到底有多遠?
全行業技術保密
4月11日,記者應邀參觀了位于吳忠太陽山開發區的寧夏銀星多晶硅公司。記者試圖了解多晶硅材料生產的大致過程,但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商業機密,不便多透露。”
寧夏銀星多晶硅公司隸屬寧夏發電集團,該集團副總經理關寧告訴記者,當初他和劉應寬董事長考察全國同行企業時,人家也是這么告訴他們的,“連廠房都不告訴我們在哪兒,更別說獲得技術了。”
技術保密的原因,是因為單(多)晶硅是太陽能級電池板的主要部件,它的純度決定了光電轉換率――純度即是所謂“幾個九”,99.999%就是業內人士所稱的“5個9”,9越多光電轉換率就越高。
2006年底,寧夏發電集團正式投入太陽能產業的研發。由于單(多)晶硅的生產技術被業內許多企業當成秘密保守,寧夏發電集團不得不從零開始。從全球范圍來講,提純硅的主要技術是西門子改良法,寧夏發電集團嘗試用冶金物理法,63歲的寧夏發電集團董事長劉應寬帶頭成立了實驗小組,查閱研究大量中外科研資料,400多個日夜、1萬余次實驗后,終于在2008年2月取得突破性進展。現在,銀星的多晶硅平均光電轉換率達到16.5%,最新實驗獲得的數據達到18%。
多晶硅產能過剩
硅材料占到整個光伏產業成本的60%,太陽能發電如此依賴單(多)晶硅,太陽能又是清潔能源,理應大力發展單(多)晶硅產業。可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產業是被國務院限制發展的。去年9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38號文件指出,國內多晶硅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那么,寧夏存不存在多晶硅產能過剩的情況?公開的資料看,寧夏現在約有4家企業涉及單(多)晶硅生產,主要分布在石嘴山、吳忠、中衛等地,例如國電寧夏太陽能公司、寧夏陽光硅業公司、寧夏發電集團、寧夏隆基硅業公司等。至于產能,在國電寧夏太陽能公司的網站上,記者看到該公司多晶硅項目規劃建設年產5000噸。而石嘴山市到2015年多晶硅年產能達到1萬噸,成為國內主要的多晶硅生產基地;單晶硅產能5000噸,成為國內主要的硅料生產基地。到2020年,光伏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多晶硅年產能達到2萬噸,成為世界主要的多晶硅生產基地。
宣稱如此,實際產能有多少?多家企業都婉拒了記者的采訪。業內人士說,如果按宣稱的多晶硅產能,僅寧夏1年的生產量就可以超額滿足全國的需求。
事實上,很多企業大規模投產的原因是我國的單(多)晶硅大部分依賴進口。2008年,中國消耗多晶硅1.6萬多噸,3/4依靠進口;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進口多晶硅1400余噸。而2008年底,僅國內多晶硅的投產產能就已超過8萬噸。
兩高產業的隱憂
鮮為人知的是,制造單(多)晶硅的過程是高污染高耗能,按西門子改良法生產多晶硅,工業硅-硅化合物-高純硅化合物,經歷如此復雜的工序后,每提純1噸多晶硅產生的廢料就達14噸。而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兆瓦。記者了解到,寧夏發電集團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依照冶金物理法提純硅的企業,這種方法中間不產生化學反應。
值得關注的是,寧夏發電集團在發展太陽能產業初期,就從本地找原料,從硅石到單(多)晶硅的過程,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該企業也是我區唯一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太陽能發電企業。而包括我區許多企業在內的中國很多硅材料企業,使用的原料依靠進口。這類原料正是所謂的“硅廢碎料”,而“硅廢碎料”一類來自集成電路板(如電腦芯片)回收,另一類則是從電子極多晶硅(含硅量在“12個9”以上)生產線上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