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冷風讀書寒,冷鍋冷灶冷房間”。華北一些地區近期供暖告急,輿情焦灼。而環保部12月4日下發《關于請做好散煤綜合治理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工作的函》的特急文件,提出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進入供暖季,凡沒有完工的項目或地方,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這兩天,媒體爭相轉發這份“特急”,一絲暖意漸漸蔓延開來。
一波三折的反轉,留下很多反思空間。這樣的折騰,今后能否避免呢?
且理一理事情的來龍去脈。
華北霧霾深重,百姓詬病已久。急百姓所急,環保任務壓倒一切,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積重難返,用一刀切的政令去解決千頭萬緒的問題,顯然簡單粗暴,難免吞下苦果。一些地區推進清潔供暖時急躁冒進,甚至走了極端,嚴格限制燃煤取暖,居然打出“誰賣煤就抓誰,誰燒煤就抓誰”的標語。然而,煤改氣工程浩大、資源供應也并不充盈,結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電代煤、以氣代煤未能按計劃完工,供暖季氣源緊張橫亙在前。一些地方政府不允許燃煤取暖,天然氣供應又跟不上。大雪時令,百姓無法取暖,身心俱寒。
環保部的特急令,表面是清潔能源供暖政策的“倒退”,實際卻是面對現實及時“剎車”,是對“一刀切”政策的“急救”之舉,補救了政策的缺失,挽救了受傷的民心。
怎樣避免這樣的“缺失”和“傷害”?當此之際,有必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年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針對北方地區清潔采暖問題時強調的——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總書記的話,其核心要義,正是多頭并舉、首尾兼顧,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必須齊頭并進。實施清潔能源供暖,要將民生問題置于首位,既讓老百姓溫暖過冬,又能減少霧霾之困,這本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清潔供暖非一日之功。就北方地區供暖現狀而言,無論是煤改氣還是煤改電都是龐大而系統的工程。上游,需要氣源供應方、電力公司提高天然氣和電力供應的能力;中游,需要加快天然氣管網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電線架設的速度;終端,老百姓取暖設備改造也要落實到位。
有資源,才能有保供的底氣。據業內專家分析,從氣源供應角度看,前兩年國內天然氣供應相對平穩,而今年一些氣源出現問題,導致上游供應預期出現偏差,缺氣已難以避免。從基礎設施建設看,我國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與儲氣庫建設一直滯后,關鍵時刻難以發揮調峰保供作用。
更重要的是,執行清潔能源供暖政策,地方政府有必要統籌“速度”、“力度”和“溫度”之間的關系。在推進過程中,要步步分解,層層推進,基層出現問題,也應及時上報,以利及時解決。確實,目前環保問責力度很大,地方執行層面往往片面理解中央文件,習慣于“一刀切”完成任務,導致激進生變。
再好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都要求執行者有充分預判的能力:先“斷煤”還是先“供氣”,能否做出正確選擇?能否有“以煤為后備,以氣為優選”的備選B方案?百姓需要的,不是冰冷的“鐵面”,而是悉心籌謀帶來的溫暖。
如今,環保部特急文件指出,沒有完工的項目或地方,可以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新的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有新的操作方案。比如,可能面臨的新問題是,一些地方爐子拆了,煤也收回了,甚至附近的煤場都取締了。如果恢復燒煤取暖,能否充分協調,保障爐子和煤的供應到位?資金到位?已經拆除的,有沒有適度補償?一時來不及的,如何為最急需保暖的老幼病殘找出應急供暖辦法?
要改革,要調整沿習數十年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說輕了是急躁冒進,說重了是一種變相的懶政行為:不做預案,不深入調研,眼光只對上,忽視民生問題的復雜多元,結果讓百姓陷于窘境,損害了政府形象,豈非辜負了黨和人民的信任?
當然,眼下需要提醒的是,一手抓供暖,解民生眼前之憂;另一手還要抓環保,謀民生長遠之利。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供暖,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深化改革的目標,是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道路曲折,勇氣、智慧、初心,缺一不可。
一波三折的反轉,留下很多反思空間。這樣的折騰,今后能否避免呢?
且理一理事情的來龍去脈。
華北霧霾深重,百姓詬病已久。急百姓所急,環保任務壓倒一切,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積重難返,用一刀切的政令去解決千頭萬緒的問題,顯然簡單粗暴,難免吞下苦果。一些地區推進清潔供暖時急躁冒進,甚至走了極端,嚴格限制燃煤取暖,居然打出“誰賣煤就抓誰,誰燒煤就抓誰”的標語。然而,煤改氣工程浩大、資源供應也并不充盈,結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電代煤、以氣代煤未能按計劃完工,供暖季氣源緊張橫亙在前。一些地方政府不允許燃煤取暖,天然氣供應又跟不上。大雪時令,百姓無法取暖,身心俱寒。
環保部的特急令,表面是清潔能源供暖政策的“倒退”,實際卻是面對現實及時“剎車”,是對“一刀切”政策的“急救”之舉,補救了政策的缺失,挽救了受傷的民心。
怎樣避免這樣的“缺失”和“傷害”?當此之際,有必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年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針對北方地區清潔采暖問題時強調的——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系北方地區廣大群眾溫暖過冬,關系霧霾天能不能減少,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總書記的話,其核心要義,正是多頭并舉、首尾兼顧,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必須齊頭并進。實施清潔能源供暖,要將民生問題置于首位,既讓老百姓溫暖過冬,又能減少霧霾之困,這本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清潔供暖非一日之功。就北方地區供暖現狀而言,無論是煤改氣還是煤改電都是龐大而系統的工程。上游,需要氣源供應方、電力公司提高天然氣和電力供應的能力;中游,需要加快天然氣管網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電線架設的速度;終端,老百姓取暖設備改造也要落實到位。
有資源,才能有保供的底氣。據業內專家分析,從氣源供應角度看,前兩年國內天然氣供應相對平穩,而今年一些氣源出現問題,導致上游供應預期出現偏差,缺氣已難以避免。從基礎設施建設看,我國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與儲氣庫建設一直滯后,關鍵時刻難以發揮調峰保供作用。
更重要的是,執行清潔能源供暖政策,地方政府有必要統籌“速度”、“力度”和“溫度”之間的關系。在推進過程中,要步步分解,層層推進,基層出現問題,也應及時上報,以利及時解決。確實,目前環保問責力度很大,地方執行層面往往片面理解中央文件,習慣于“一刀切”完成任務,導致激進生變。
再好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都要求執行者有充分預判的能力:先“斷煤”還是先“供氣”,能否做出正確選擇?能否有“以煤為后備,以氣為優選”的備選B方案?百姓需要的,不是冰冷的“鐵面”,而是悉心籌謀帶來的溫暖。
如今,環保部特急文件指出,沒有完工的項目或地方,可以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新的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有新的操作方案。比如,可能面臨的新問題是,一些地方爐子拆了,煤也收回了,甚至附近的煤場都取締了。如果恢復燒煤取暖,能否充分協調,保障爐子和煤的供應到位?資金到位?已經拆除的,有沒有適度補償?一時來不及的,如何為最急需保暖的老幼病殘找出應急供暖辦法?
要改革,要調整沿習數十年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說輕了是急躁冒進,說重了是一種變相的懶政行為:不做預案,不深入調研,眼光只對上,忽視民生問題的復雜多元,結果讓百姓陷于窘境,損害了政府形象,豈非辜負了黨和人民的信任?
當然,眼下需要提醒的是,一手抓供暖,解民生眼前之憂;另一手還要抓環保,謀民生長遠之利。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供暖,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深化改革的目標,是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道路曲折,勇氣、智慧、初心,缺一不可。